首页 关于我们 智力开发 学习障碍矫治 培训班 脑产品 合作单位 头脑风暴  
走进脑学堂 企业员工辅助计划(EAP) 脑科学视频 另类天才

脑学堂新闻

脑网测试

名称:

密码:
 产品搜索      类别:
关键字:
当前位置: 首 页 >> 智力开发 >> 信息内容
 
  文坛里的潜规则
    有人把创新看得至高无上,却看不起模仿。即使是看到像日本人那样通过模仿成为了一次又一次的赢家,有些人依然认为,模仿是等而下之的人才会干的事情。殊不知,任何人、任何企业组织、任何民族、任何国家,要想成为强者,都必须从模仿开始。很多时候,模仿其实就是创新。
  然则,我们来谈一谈人们心目中的美好事物吧。比如文学,看看是否能够离得开模仿。经过我们的深入比较和研究,发现美好的文学领域,运用模仿,比之其他任何领域都要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人可能会说,那只是二三流文人的所作所为,一流文豪才不会模仿呢!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请继续往下看。
  在数百年前,我国古代的一本教人们如何写作的书《朱子语类》是这样告诉世人的:“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古今中外,凡作文大家成名之前无不有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屈原模仿前人,杜甫模仿屈原,白居易模仿杜甫,鲁迅模仿果戈里;莫泊桑模仿福楼拜,托尔斯泰模仿屠格涅夫,就是“诗仙”李白也是在模仿萧统《文选》的基础上,才建构起他“诗仙”的丰碑基石。
  无论你是否承认,几千年来,模仿早就成为了文坛里不争的成名捷径和潜规则。
  文坛迅速成名之潜规则
  在很久很久以前,模仿,就已经成为文坛上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而且,它还盛传不衰,精彩纷呈,屡成热点。
  我偶看诗集,发现北宋著名词人秦少游之佳句“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其实是模仿温庭筠句“雨后欲斜阳,杏花零落香”所得。对秦观之模仿,“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赞曰:“虽自此脱胎,而实有出蓝之妙。”李清照女士一日偶然看到欧阳修的《蝶恋花》中有佳句“庭院深深深几许?”心中喜欢,把玩不已,竟以首句“庭院深深深几许?”为头,连仿三首,首首绝佳。名垂千古的《膝王阁序》之作者王勃,模仿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佳句“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至今传颂……
  古人谓:“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偷”即模仿,“偷意”、“偷气”为模仿中的创新。中国古代的文人学习写作大多经历了模仿的过程。他们总要读过几百篇乃至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出口成诵,烂熟于胸……
  回顾人类的文化史,古今中外,从“模仿”到“创造”,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举不胜举。我国四大古典小说都有比较清楚的模仿的著作或者底本:《红楼梦》模仿了《金瓶梅》,《西游记》和《三国演义》都有历代传下来的神话或者话本。郭沫若的诗歌模仿了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诗人的诗歌,他还告诉大家:“我有一个写作秘诀,就是先看人家的书再写。”鲁迅的小说也有不少属模仿之作,他的第一篇成名作《狂人日记》就是模仿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一篇小说。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则是模仿了莎士比亚的剧作《李尔王》中表达父女关系的内容。对于模仿与借鉴,杜甫曾用这样的名句总结:“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可见,历史上因模仿而后脱胎的大家可谓多矣!
  “一切写作都从模仿开始,未有不模仿而成为大作家者;一切模仿都必须有创新,未有不创新而成为大作家者。”这就是文坛中成名作家能够流芳百世的潜规则,当然,它也是每一个舞文弄墨者在文坛生存下去的潜规则。说它是潜规则,是因为:此义之大,放之四海而皆准;此义之秘,虽常见诸于实行却为人所忽视。
  在文学领域里,模仿的主要特点有:在体裁上,诗词歌赋、对联杂文、谚语民谣、灯谜酒令,凡所应有,无所不仿;在方法上,顺仿、反仿、别仿,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花样翻新,不一而足;在内容上,被仿作品大多都是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均为大众所熟悉,而仿作则有的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的是移置新义、翻出别趣,有的是讽刺幽默、入木三分……模仿得到位者,往往会为读者们所侧目。
  大凡在文坛上成名的人,或多或少都深谙此潜规则。尤其是那些早年成名之人,更是找准大家来模仿,便很快成名。也许,他们都听说过了民国女作家张爱玲的一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吧。也许是为了名,但根本是为了利,他们正确地选中了在文坛里快速成名的潜规则,也就是“模仿”一位或多位写作风格等令自己喜欢的大师,从而走上了文坛成名的不二捷径。
  畅销书的一大真相
  对图书行业一直关注的人也许会知道,当年,罗伯特梅所著的《鲁道夫》一书,在5年间就发行了600万册,并且受到读者们的极大好评。但后来有读者指出,他的写作技巧与文思格调,都是照搬名著《圣诞节之夜》行文走笔的,两者的区别仅仅是,《鲁道夫》在内容上小有突破罢了。

------------
文坛里的潜规则(2)
------------

  又如,在“模仿的巨人”日本那里,图书行业的模仿也是大行其道。有很多销售业绩良好的图书也有许多是与《鲁道夫》类似的情况。有一本在日本风靡一时、曾倾倒过百万读者的由著名作家大佛次郎执笔的《鞍马天狗》就是如此。最初,这部小说在杂志上连载时,就连日本东京大学的校长山川建次郎博士也认为,该书是文坛久未得见的成功之作。然而,后来有人指出,这部《鞍马天狗》却是脱胎于法国小说《夜的恐怖》,曾载于《新趣味》杂志。大佛次郎将原著的故事情节移为己用,只是将小说背景安排在了江户幕府末期,并把人物换上了近胜勇,于是,《鞍马天狗》便问世了。
  日本著名出版机构“讲谈社”的第一任总编筑波四郎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恕我不能披露当事人的姓名,因为他是一位很有名的人,当然他也是一个模仿能手。他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是取他人成功之作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然后将书中的山川、河流等固有名词换掉,再对时间、天气、地点加以改动,最后再对原著的风格、技巧进行改头换面,这样经过几番‘手术’,最后他的‘新作’就会与原著面目皆非了。”
  筑波四郎的这段话,道出了世界文坛若干成名作家在创作时的手法。这也一再印证了我提出的“文坛潜规则”。也就是说,作家绝对不模仿、不借鉴别人是不可能的,所谓的“创作”不过如此。这条潜规则,无论是古今中外的哪一位成名或无名的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控,只是有的作家被控制的时间短一些,而有的作家被控制得长一点,有的甚至终身都遵循这条潜规则进行写作。
  是呀,“文坛潜规则”一再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针对问题将选取来的材料统统据为己有,所要注意的是,不要机械地模仿,而要把它灵活地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再加上自己的哪怕是一点点的独创,这就足够了!
  80后文学写手的模仿秀
  在看到了中国古人、外国名家们都是通过模仿走上成名之路后,你是否会问,今天的中国文坛,年青的文学后辈们是否继承了前人的优良传统呢?
  答案是肯定的。聪明的“中国文人”,爱追名逐利的“中国文人”,又怎么会错失对“文坛潜规则”的利用呢?俗话说“一叶知秋”,我们试以“80后写手”为例,探讨一下。
  在当今中国文坛,有一股如飓风般声势浩大的写作群体,叫做“80后写手”。他们仿佛一夜之间来到世人面前,并从此经常占据各大文学媒体和文学网站的版面。他们声势之大,有如当年朦胧诗迅速“崛起”般,蔚为壮观。而在这些文学写手里,最为有名的,无疑是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等人。
  既然只要身处文坛,就“逃不过”潜规则的控制,那么,80后写手们也不会例外。如果你对他们的代表作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作品是完全按着我所提出的“文坛潜规则”之路走的。也就是说,他们都做到了“一切写作都从模仿开始”,当然,要真正能在文坛立足,他们要走的路还极其漫长。毕竟,模仿只是写作入门时采取的手法和出名的捷径,如果想急功近利,这种手法还非常奏效,只是,没有继续努力,在模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名和利都很容易来得快,去得也快。
  因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奖而一举成名的韩寒,是“80后”写手中名副其实的大师兄。其成名作是长篇小说《三重门》。然而,就是这部他最为人所称道也是其最为自得的《三重门》,里面据说是直承了《围城》的语言,甚至连他本人都不讳言出处,可见其对模仿“钱式风格”之执着追求。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韩寒后来的作品不但没有在情节和思想上有所超越,连最初的语言魅力也仿佛一点点摇落殆尽。
  郭敬明是韩寒之后当之无愧的新贵。其作品《幻城》刚出现在市场时简直令人有铺天盖地之感,包括漫画版文字精装版在内《幻城》有N个版本。看过该书后我们知道,他与韩寒风格迥异,韩寒的手法带有明显单纯的钱式风格,而郭敬明则选择了杂糅:开头以日本漫画作为炫目的起手势杀入了文坛,而略带透明忧伤的语言质地又明显带有网络写手安妮宝贝的影子。他从不讳言自己喜欢安妮宝贝,因此带有她的痕迹就很容易理解了。只是他好象并不想把模仿对象停留在某一两个成功者身上,这在他的新作《梦里花落知多少》可以发现。这一次,他摇身一变,把模仿对象定格在了北京的京派女作家庄羽身上,装出一口地道的北京话,并以一个文艺女青年的口吻叙事,来表达他的作品。不幸的是,他模仿庄羽模仿得太像了,很快便引来了官司。相比于其他“80后”写手,郭敬明的语言模仿能力无疑是更胜一筹的;但是在急功近利的市场利益驱使下,把模仿变成了近似抄袭,就有点可惜了。
  另一方面,他没有选用文学大师作为模仿对象更殊为可惜!毕竟,想在文坛里走得更远,设立高标准的模仿对象,更为可靠。
  张悦然几乎与郭敬明同时出道。比之郭敬明的小资情调,她似乎离纯文学更近。那么,她又是通过模仿什么风格,让自己的作品进入人们视野的呢?这一点,从莫言为她的长篇处女作《樱桃之远》写的序言里可以发现:“在故事的框架上,我们可以看到西方艺术电影、港台言情小说、世界经典童话等的影响。”当然,其最大缺点是,利用这种种卖座讨巧的因素加在一起,仍旧不能弥补其思想层面的阙无和叙事能力的薄弱、语言的别致和辞藻的铺张。
  这里还必须提一下春树。一个北京女孩能够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并凭一本“残酷青春文学”——《北京娃娃》成为美国人想象里中国年轻一代叛逆的代表,的确是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只不过,她对自己文风中刻意追求模仿“伤痕文学”的写实风格,有点过犹不及了。她这种自我生活的剖面展示,不惜赤裸裸地暴露自己伤口,作为一个不具可重复性的半自传体文本,固然有其真挚动人处,却也容易为人诟病和视为媚俗的疼痛表演。
  是的,但凡初入文坛的新手,对心仪的前辈大师的模仿在所难免;如果细读他们的书,还能发现他们的书中会有若干语感非常好的句子,令人不禁叹服他们的精细。可惜的是,他们只是模仿到了大师们(也有非大师而只是流行作家)的形,却缺乏比较深刻的思想,对大师骨子里的东西并没有学到多少。这些毛病,常见于当下诸多“80后”文本。
  当然,上述这些还有我没有提及的所有“80后”写手们,能够成功实践了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这句话,主要还是依靠模仿文坛大家们作品的形式和某些思想。也就是说,他们的成功,并没有逃出文坛快速成名的“潜规则”。

------------
文坛里的潜规则(3)
------------

  战胜潜规则,方成真大师
  当你在大量地阅读了当代文学作品之后,你就会发现,这些作品大抵没有个性,题材雷同,风格近似。在几乎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能找到一个确切的模仿对象。这种状况就像卡拉OK一样,每个作家都有跟着某位文坛前辈随声附和的癖好,所不同的只是经常篡改歌词,以吠影吠声之力,为求博得个“创作”美名而已。
  文学上的借鉴与模仿实属寻常,只是,当作为以写作为生的一员,要是真的成名了,就不要总是以模仿为根了,否则,极其容易付出丧失自我的创作个性的代价。是的,每一位走入文坛的作者,都是凭借一股借鉴模仿的冲动,走进了文学的大门,这是一件幸事,当然,仅仅是抓住这一条“绳子”,又会成为其不幸的根源。
  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意正说明君子能取长补短,但绝不盲从附和,惟小人亦步亦趋,不见个人风骨。我们遵从“潜规则”,也许我们可以活得如鱼得水,然而,要成为真正的文学大师,绝不会是从活得如鱼得水中来的,而是从思想上的“如鱼得水”中来。
  要是一位投身文坛的人,理想是成为真正的文学大师,从模仿开始是允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的确是文坛成名最有效的捷径。只是,当他已经成名了,就应该向成家和独树一帜的方向努力为要。这就要求他必须打破文坛的潜规则。因为,真正的文学大师,永远都具有卓尔不群的创作个性。当一个人立志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若仅仅满足于文学跟班的身份,绝对写不出名垂青史的杰作。这个道理简单得可以这样理解:就算是全民投身于卡拉OK,也永远培养不出一位帕瓦罗蒂。

 
发 布 者:  admin 添 加 时 间:  2007/11/19 点 击 数: 1294
 

中国脑网

中国脑网 17710588313
京ICP备19054895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珠市口大街金霖酒店300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