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力开发 |
|
 |
|
|
|
|
|
|
|
|
职业测评就是“算命”?
|
|
|
这两年,“职业测评”这个词频频在各大人才网站以及报刊杂志的职业版块上出现,什么职业倾向测试、人格测试、性格测试等林林总总的测试项目,让你非常想探询个究竟。感觉就像看到一面闪闪发光的镜子,据说能照出你的未来,让人遐思。但是且不说国外测评每人次万八千块钱的天价,就是国内测评机构报出的几百元,也让人有些犹豫。这不就是“算命”吗?怎么这么贵?
职业测评真的就像“算命”一样吗?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职业测评的历史。
追溯起来,职业测评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说古老,是因为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有了考试,它是统治者用以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说年轻,是因为自本世纪初期开始,现代科学的职业测评理论和技术才开始形成和发展,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Binet,A)成功地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比奈-西蒙量表。 令人意外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居然为心理测评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17年,随着美国宣告参战,许多心理学家参军并开始为战争服务。他们开发出适合不同教育水平的心理测量方式做为评定智力的标准来选拔和分派官兵。战后,这种测量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美国社会中,心理测量就此名声大震。
而心理测量真正与职业发展的结合,则是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的。在把职业选择与个人特点相结合方面,美国学者斯特朗(Srong,E.K.)作出了重要成绩,他于1927年编制出版的世界上第一职业兴趣测验"斯特朗男性职业兴趣量表"至今受到重视。
| |
|
|
发 布 者: |
admin |
添 加 时 间: |
2008/1/19 |
点 击 数: |
1428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