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一个明确的梦想,即对人生没有一种设计,或许正是你很少得到提拔和不能够赚到更多金钱的原因。几年前,美国作家盖尔 · 希伊出版了一部畅销书,书名叫《开拓者们》,他在撰写这部书的时候,通过一份内容十分广泛的 " 人生历程调查问卷 " ,间接地访问了 6 万多个各行各业的人士,他发现那些最成功和对自己生活最满意的人至少有两个共同的特点:第一,他们喜欢有更多的亲密朋友;第二,他们都致力于实现一个其实际能力所难于达到的目标。根据希伊的研究,这些开拓者们觉得他们的生活很有意义,而且比那些没有长远目标驱使其向前的人更会享受生活。正如西方有一句谚语所说的“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儿去,那通常你哪儿也去不了“。
人生规划既是一个实现你终生目标的时间表,也是一个实现那些影响你日常生活的无数更小目标的时间表。人生规划的设计是要使你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范围里充分地利用你的脑力和体力。事实上,注意力越集中,脑力和体力的使用就越有效。人生规划可以合理地分配你的精力。以下是人生规划设计的六个步骤。
步骤之一:发现或搞清楚你的主要人生目标是什么。
所谓主要人生目标,应该是一个你终生所追求的固定的目标,你生活中其他的一切事情都围绕着它而存在。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个工作是一个自我发现的愉快的过程;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它也许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他们需要把其心绪拉回到年少的时代,在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对自己所怀抱的梦想产生疑惑。为了找到或找回你的人生主要目标,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比如“我是谁? " 、 " 我想在我的一生中成就何种事业? " 、 " 临终之时回顾往事,一生中最让我感到满足的是什么? " 、 "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是哪一类的成功最使我产生成就感? " 。
也许你很快就可以知道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但是大多数人则不是这样的。他们在找到自己的终极目标之前往往需要在不同的场合对自己重复上面的这些或其他类似的问题。每一次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随意地记下你的所得。开始的时候,它们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多次的累积会让你茅塞顿开。
幸福的人通常是这样一类的人,即他的职业和生活方式与他的生活目标相一致。比如,一个有着很强组织意识、文字天赋和教诲倾向的人,就很可能从编辑、教师等职业生活中得到最大满足。
步骤之二:当你能够用一个简单的句子表达出你的人生目标了,那么你就该着手准备实现这项目标了。
在这方面,职业的选择就是你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你应该知道,职业是一个工具,是帮助实现你终极目标的工具。你规划自己的职业的重要性,就像将军筹划一场战役一样,也像一个足球教练确定一场重要比赛的作战方案一样。
你可以问自己: " 我的职业正在帮助我实现人生的最终目标吗? "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干脆重新更换职业。倘若更换职业是不现实的,那你可再进一步问一下自己: " 是否有一种途径可以让我现有的职业与我的人生基本目标一致起来? " 对于第二个问题,答案常常是肯定的。例如,一个事业有成但又并不满足物质上富有的律师,他可能会利用他的部分精力做些公益事情并从中得到精神满足。又比如一个受雇于一家大公司的审计师可能会在工作之余到附近一所大学当兼职教授,从把实践经验概括成理论的讲授过程中得到他在日常枯燥工作中得不到的满足。
最理想的职业方面的人生规划,应该是在你从学校毕业之时就开始进行了的。在这个时候,只要你心中明确你的人生大目标,你就会知道你要选择或接受什么样的一份职业。毫无疑问,你会选择那份将有助于你实现人生目标的职业。
不过,我们也该切记:只要你还没有到安享晚年的地步,任何时候开始你的职业规划都不为晚。无论你是 20 岁左右刚刚踏上职业征程的年轻人,还是 40 岁左右并且陷在一份你不喜欢的工作之中的中年人,现在仍然是你进行职业规划的好时机。
步骤之三:在弄明白了你的职业将会帮助你实现人生更大目标之后,你应该着手考虑你的人生和职业规划中的具体细节了。
你需要有一个详细的个人职业发展计划。这个计划可以是一个五年的计划,也可以是一个十年、二十年的计划。不管是属于何种时间范围的计划,它至少应该能够回答如下问题: 1. 我要在未来 5 年、 10 年或 20 年内实现什么样的一些职业或个人的具体目标? 2. 我要在未来 5 年、 10 年或 20 年内挣到多少钱或达到何种程度的挣钱的能力? 3. 我要在未来 5 年、 10 年或 20 年内有什么样的一种生活方式?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将给你提供一份有关你自己的短期目标的清单。在形成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不要纯粹地依靠逻辑思维。这一类的抉择,需要发挥你的创造力,应该把你的情绪、价值和信仰等因素全部调动起来。如果你是已婚者的话,你还需要考虑你的配偶的情绪、价值和信仰等,因为在任何的重要抉择中,他(她)总是影响你个人生活的一个部分。
步骤之四 : 在形成了上面的具体的短期的目标之后,你应该策划一下将如何去达成它们。
比如,你现在是一个中层的管理人员,你的 5 年、 10 年或 20 年个人职业发放规划要求你成为一个高级主管。那么,怎么才有可能实现你的目标呢?如果你能够回答好如下的各项问题,那么你就应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了。这些问题是: 1. 我需要哪些特别的训练才能使我够资格做一名高级主管? 2. 我该增加哪些书本知识? 3. 为使自己仕途坦荡,我需要排除哪些内部的政治上的障碍? 4. 我目前的上司在这方面是我的一个帮助还是一个障碍? 5. 在目前的这个公司我最终成为高级主管的可能性有多大?在这里的机会是否比在其他公司更大? 6. 得到这份职位者的一般教育程度、经验水平和年龄层次是怎样的?
步骤之五 : 行动。
这是所有步骤中最艰难的一个步骤,因为要求你停止梦想而切实地开始行动。我们知道良好的动机只是一个目标得以确立和开始实现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全部。如果动机不转换成行动,动机终归是动机,目标也只能停留在梦想阶段。要想实现人生的终极目标,有两个方面的陷阱需要谨慎避免,一个是懒惰,另一个是错误,哪怕是小的错误。懒惰是事业成功的天敌。
很多人不息地奋斗一辈子都没有能够完美地实现自己人生目标,更不用说懒惰者了。要想有一个无悔的人生,除了认准目标外,还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在实现人生终极目标的过程中,难免受到各种妨碍或各种诱惑,任何的闪失或偏差都会使你远离你的既定目标。然而,人非圣贤,谁人无过?只是在通往理想的艰难跋涉途中,尽可能少地犯错误。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快地达到你的目标。
步骤之六 : 不断地修改和更新你的人生和职业发展目标。
人生目标的确定往往是基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的。这样的环境和条件总在变化,确定了目标也应该做出修改和更新,况且这样的目标虽然写出来了,但是并未镶刻在石头上,它的存在只是为你的前进提供一个架构,指示一个方向。你是它的创造者,你可以在它看起来正把你引向歧途的任何时候更改它。
成功来自兴趣与职业的相互匹配
[日期:2004-07-19] [新闻来源:北京青年报]
在上周六(15日)播出的中央电视台的《绝对挑战》节目中,贵州小伙王欣“财色”兼收,将人众人拓展培训师职位和一万元奖金全部收入囊中,经过考验的王欣终于找到了工作与兴趣的最佳结合点,而为了今天这个完美结局他付出了长期的努力,甚至把自己逼到悬崖边上,险些四大皆空。
讲述人:王欣
背景:2001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大学,所学专业是航空电器,之后先后转战了两家企业,一直从事电子工程师方面的工作。
自述:航空电器与拓展教练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位,都说跳槽时两个行业不能离得太远,不然会摔得很惨,但我却完成了一次成功跳跃,也终于把职业与兴趣统一,找到了最合适的切合点,找到了自己的风向标。
■兴趣相左工作走神炸黑了脸 大学选择工科不是自己的本意,毕业后当了好几年的电子工程师,似乎注定这一辈子就要与技术工作打交道了。然而性格比较外向的我,更希望拥有比较开放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
由于对工作没兴趣,所以工作中常常走神,又因为技术工作需要的绝对的耐心和踏实,整天看着机器,经常一周都说不上几句话,而这与我外向、希望与人交往的性格大相径庭,有时到了休息日感觉自己的语言能力都退化了,话都说不利落了。一次在工作中,由于思想走神,把电容的正负两集接错了,使得电容内部爆炸,不仅吓了一跳而且把脸都炸黑了,我当时的想法就是难道还要继续做这个不感兴趣的职业吗?
■在现实与兴趣间徘徊 终于明白理想与现实之间原来存在着这么大的差距,不愿一辈子都在失意中度过的我便萌生了换行业的想法,一次在招聘网站上发送简历的时候,看到人众人公司正在招聘拓展培训师,其开放式的工作环境、需要乐观和多与人接触的工作性质使我一见钟情,虽然过了其招聘截止日,但还是满怀希望地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附上简历,表明了自己对这个职位的热切渴盼。终于,热情打动了人众人,当我收到面试通知时,我感到自己的希望来了。
通过第一次面试后,所有面试者要一起感受拓展训练,并进行二次淘汰,时间定于3点半在公司集合,而由于过于激动我2点钟就赶到了人众人,在对方热情的招待之后,我便坐在一旁看起了报纸,但不时地还能乐出来,我当时真的非常激动,心里想着这正是我想要的工作环境,之后每进来一个面试者我就主动与他们打招呼,并与其攀谈,而到真正拓展训练选队长时,由于大家都认识我所以就一致推选了我,这也给了我更多的表现机会,后来其他面试者告诉我,当时还以为我是人众人的接待人员呢,而我想这些不经意间的表现也把我善于交往希望交往的个性展现无疑。 终于到了最后决胜阶段,需要到北京进行最后一轮的竞争,而我也需要进行一次最重要的选择,我当时刚在一家法国公司站住脚,度过了实习期,并受到了领导的认可,而到北京录制节目至少需要半个月时间,公司绝对不可能给我这么长的假期,也就意味着想要竞争这个职位就要放弃现在待遇不菲的工作,去竞争一个不一定能成功的职位,也许会赔了夫人又折兵,是安于现状选择使生活有所保障的职业?还是铤而走险辞职到北京一搏?选择只在一念之间,在犹豫了几天之后还是拓展帮了我,我的想法是自己连单杠飞抓都一越而过了,还怕这点难题吗,最后一狠心,还是对兴趣的渴望胜过了一切,而当我把这个决定告诉那家法国公司的老板时,他感到非常意外,在劝过我之后,只留下一句话,如果你什么时候想通了,这里随时欢迎你回来。
■不放弃爱好守得云开见日明
虽然一时没有从事自己爱好的职业,但不应放弃爱好,因为总有机会把爱好变成职业,我在大学和最初工作几年,虽然从事着与自己爱好相左的职业,但一直没有放弃,而且在不断地充实自己,用各种方法充电。
拓展教练是个需要体力的工作,我从大学开始每逢周末就外出登山,野营,上班时下班后也总是坚持长跑和运动,为这位这次竞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在大学生时我就感觉自己不可能一辈子做技术,所以非常注意培养自己的管理意识,虽然没有文艺技能但依然参加学生会,并担任了秘书长一职,在平凡的组织学校活动中我体会到了管理的乐趣,并开始注意阅读管理方面的书籍,在别人都在找女朋友的时候,我则经常会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一天,也曾想过自己现在看的书与以后工作毫无关系是不是浪费时间,但对兴趣的渴望让我忘记了自己的专业。
而我的努力在此次竞聘中也有了用武之地。
当职业和爱好发生冲突时 如何抉择
[日期:2004-06-24] [新闻来源:2004-5-26 人才市场报]
工作3年多了。在这3年多的时间里,Linda备受一种情感的煎熬———在自己的职业与兴趣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
Linda大学里学的是行政管理,目前在一家业界很有口碑的公司里做总经办主任,在外人眼中是春风得意。但Linda总希望做与文化、艺术相关的工作,这简直就是心底难以割舍的一份情感,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Linda好像走到了人生的一个岔路口。是沿着专业方向走下去,还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另一条职业道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让人难以抉择。
像Linda这样,当职业和爱好发生冲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解决方法:
方案一 改行,换个发展领域
好好评估一下业余爱好和能力之间的差距,如果自己真的很喜欢,也能够把职业和爱好很好地统一起来,那么你可以果断地选择改行。很多成功者的案例都告诉我们,成功是和爱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好与职业统一起来更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做出最好的业绩来。
方案二 尽量把专业和爱好结合起来
行政管理专业的职业发展领域还是比较宽泛的,在职业定位较准确的情况下,可以进入文化产业从事和专业有关的工作。
方案三 职业与爱好并行
让你的爱好来促进职业发展。可以把对文化、艺术类的爱好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知道,很多成功人士都有艺术方面的特长,这不仅有助于身心的愉悦,也促进了他们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职业和业余爱好分开,让两者都成为生活的支点。
方案四 职业发展好后再发展爱好
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可以把人生的需求分几个阶段来进行满足,不必强求在职业发展初期就一步到位。每个人的现实情况都不一样,寻找工作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如果人生需求难以一步到位,那么就可以分步骤实施。当然得有个职业发展规划做前提。根据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逐步选择相应的工作,培养相应的能力,具备了较强的实力之后,再转换职业领域,最终把职业发展与自己的爱好统一起来。
方案五 寻找真正的内心需求
其实更多的时候,那是一种情结。很多时候,自己究竟是不是很适合做所谓的喜欢的/感兴趣的职业,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其实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时候借助专业机构,通过专业的测评工具及专业的职业需求分析找到自身深层次的需要,并找准最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就显得很有必要。
善于生涯设计是成功之道
[日期:2004-05-20] [新闻来源:中人网]
诺贝尔奖获得者无疑都是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士。总结其成功之道,除了其超凡的智力与努力之外,其善于生涯设计,也十分重要。他们在这些方面的经验,不仅对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其他领域渴望成功的人来说,也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借鉴。
一、不明确时,不妨主动向杰出人士请教所谓生涯设计,即一个人确定自己一生的理想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来进行相关努力。但是对许多青年来说,确定一生应做什么,往往并非易事。那么就可主动向杰出人士请教。害怕受到拒绝是最容易产生的心理。对此,请看一下罗曼·罗兰如何为大家树立榜样。
罗曼·罗兰22岁时,总觉得自己富有文学艺术的素质,倾向于选择文学事业,可是照世俗的理解,文学事业又有什么用处呢?他决定给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写封信,寻求指点。
在写这封信时,他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做好了收不到回信的准备。没想到几个星期以后,他收到托尔斯泰长达38页的亲笔回信。在信中,托尔斯泰向这位从没见面的异国青年,谈了选择个人道路的原则。这封信使罗曼·罗兰下定决心从事文学事业,终于成为世界著名作家,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根据自己的长处决定终身职业
当你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思考,对自己兴趣,以及思维、知识结构等方面的长短处有所认识,就不妨扬长避短,按长项来进行“生涯定位”。如爱因斯坦的思考方式偏向直觉,就没有选择数学而是选择更需要直觉的理论物理,作为事业的主攻方向。
三、在创造前沿选择突破点
生涯设计还要结合外在的需求来考虑。最容易出成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到创造前沿去“淘金”。在前沿地带,往往汇集了最优秀人士的思想精华和创造新成果,同时也会暴露许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此时,你若能发现哪些是重要但别人忽略或研究不透的问题,并把解决它们作为突破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次,美籍华人李政道很偶然地得知非线性方程有一种叫孤子的解。他找来所有关于孤子的资料仔细分析,专门挑剔别人有哪些弱点。果然有一大发现:所有文献都是研究一维空间的孤子。而在物理学中,有广泛意义的是三维空间。于是,他围绕这点研究,仅仅几个月,就找到了一种新的孤子理论,用来处理三维空间的亚原子问题。事后,他高兴地说:“在这个领域里,我从一无所知,一下子赶到别人前面去了。”李政道成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四、学会“心灵解套”
青年时期是一个可塑性强的时期,往往有许多潜能,却被自己以各种理由忽略和否定。假如一个人能干什么,却总认为“我不行”,那就说明他有一个“心灵之套”,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解除。
让·多塞的父亲是一个出色医生,他认为儿子也能当一个好医生。但是,让·多塞认为自己对行医有心理障碍,根本不是这块料,他为此还挨过父亲一巴掌。但后来,一位叫埃迪的医生常给他讲有趣的医学知识,讲医学上的科学探索和重大发现,讲医生们如何救死扶伤,讲自己在病人康复之后感到的快乐。渐渐地,让·多塞对医学从感兴趣发展到了热爱,他逐渐发挥出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1980年,他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五、永远都自命不凡
这是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性。值得指出的是,这份自命不凡,并不是认为自己天生就高人一等,而是不管自己有何弱点和缺陷,还是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够取得非凡成就。
罗莎琳·苏斯曼·雅洛在10多岁时,读了《居里夫人传》,便认定居里夫人的路,就是自己要走的路。这一想法,在周围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在她高中毕业时,母亲希望她当小学教师;大学毕业时,父亲希望她去当中学教师。但是她说:“居里夫人也是女人,她做出了许多男人做不到的事,我相信自己也能像她那样度过一生。”而且,她还保证:自己不仅要成为一个居里夫人那样的大科学家,也要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最终她实现了诺言,不仅成为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而且还是有名的贤妻良母。
六、看准了就要走到底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向黑体辐射问题猛攻,多次失败仍不死心。但他的老师约里却灰心了,劝告他说:“物理学是一门已完成了的科学,因此你继续研究这个问题,是不会有多大成果的。”
虽然普朗克很敬爱老师,但他并不赞同老师的观点。因此,他仍然继续研究。1900年,他发表了用“能量子”概念导出黑体辐射的公式的论文。1918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