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项调查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儿童在6-9个月时就开始阅读,而中国儿童则普遍要到2-3岁左右才开始阅读活动。美国儿童在4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性的大量阅读阶段,而中国儿童平均到8岁(小学二年级)才能达到这个水平。这些结果,不得不为我们敲响警钟,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我国儿童早期阅读水平堪忧——
父母有阅读误区 晨晨今年还不到3岁,前些天妈妈给他买了一些图画书,可是晨晨一见书就又撕又咬,不到两天书全都坏了。晨晨的妈妈觉得孩子还太小,根本不会阅读,只会玩书,搞破坏,买书也是浪费。 北京师范大学伍新春教授认为,“人们对于儿童的阅读活动普遍存在误解,对早期阅读概念的理解过于狭窄,否认孩子玩书、撕书等是一种阅读准备行为。也正是由于相应的教育措施不得当,往往错过了许多教育良机,这个很大程度上延迟甚至阻碍了儿童阅读能力的获得和发展。学术界一般认为,早期阅读的范围实际上是很宽泛的。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只要是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算做阅读。对于儿童来说,阅读不仅仅是视觉的,也是听觉的、口语的,甚至是触觉的。” 伍教授认为,“正式阅读之前的准阅读活动,正是阅读能力出现、发展、提高的基础和前奏。其实孩子天生是喜爱书本的,书对婴儿而言就是一个玩具,在经由咬、翻、甩、搬等各种对书的探索行动后,宝宝开始了他的阅读之旅。孩子翻书、玩书(最终演变成为撕书)等活动,是对阅读的一种准备行为。正式阅读之前的准阅读活动,正是阅读能力出现、发展、提高的基础和前奏。”
缺乏阅读材料 目前,少儿读物已成为中国出版业的热点,但就现在的读本看来存在着很多问题,北京师范大学舒华教授指出,第一,儿童读物创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在美国,儿童读物的创作要求创作者有很高的学历,要求有儿童教育背景。而国内读物的出版仍然集中在对一些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童话的包装,书籍出版总体水平不高、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和种类有限。第二,从目前少儿读物的年龄段来看,中国出版业刚刚具有了年龄段的概念,但段级区分仍不清晰,各年龄段面向低幼的读物极其缺乏。2003年1月中国少儿图书排行榜上,6岁以上儿童文学类图书仍占主流。第三,目前,中国儿童读物最常见,市场销量较好的仍然是一些文学性书籍,功能性读物比例很小。中国儿童读物的数量巨大,但功能性读物却几乎为零。第四,主题上过于单一,无趣,唐诗宋词、古典童话,新老三字经仍然备受推崇,小猫小狗仍是常见的主角,扬善抑恶的道德说教仍是常见的主题,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气息的作品很少。
方法不适合孩子 单纯强调阅读能力的发展而缺乏对方法的选择会陷入给孩子增加学习负担的困境,从而剥夺孩子的快乐童年。有些家长过早地让孩子接触一些与其年龄特征不适应,他们不感兴趣的文字,如4岁就开始读名著,或者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机械的背诵古诗,读行行色色的“新三字经”等等……对于低幼儿童而言,这样的“开卷”未必有益。 据了解,国外现在普遍采用一种分享阅读,让成年人和儿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共同阅读一本书的类似游戏活动。儿童通过分享阅读后,能顺利地明了——书的构造有封面、有封底、有书名等;阅读的方向性是从左到右,从上读到下;文字是一个字对应一个语言,不同字组合起来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故事都是有个开始和结局;故事里的字可以用在生活上;有些字有相同的部首或构造等相关知识,同时也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度。 专家认为,父母要与孩子从小开始共读:年纪越小的孩子越喜欢模仿。孩子模仿大人,模仿他们看见、听见的事情,所以从小开始就与他们共读,他们会明了阅读是一件重要的事,就会去模仿这个活动。第二,一定要让孩子觉得阅读是件有趣的事。第三,刚开始共读时,孩子的注意力不持久,因此共读的时间要简短,然后再逐渐加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