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成功一定有方法"这句话似乎已成了易发久的专利和代名词。如果说这句话出自其他成功训练专家之口,或许还有些说教、理论的意味,但对于易发久来说,这句话却是他生命旅程的实践与印证。
因为在易发久最为失败和穷困潦倒时,就是依靠这些方法不断来激励自己、战胜自己才最终走到了今天。
如果你以为易发久所要告诉人们的成功方法,是教人如何投机取巧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本身的经历就告诉我们:成功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成功一定有方法》这本书不是用手写出来的,而是易发久用他的心称出来的,用他的脚走出来的。
●第一次失败:栽倒在9000万元的房地产项目上
1989年,易发久大学毕业后,先留校当了一年的老师,其后又相继做过十几种职业。从管理农场、下农村、当小画匠,到开餐馆、做流水线工人,甚至还当过歌厅的串场歌手。折腾了一大圈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进入珠海市西区政府工作。
当时,他的工作职责还很重要,因为他那个部门正好负责西区开发区所有的招商引进工作,每天都有很多人要到他这个科长这儿拿批文。当时是1991年,正好是当地发展最快的时候,易发久看到非常多的人因为他们的批文而成了百万富翁,心里也开始痒痒起来,心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
没想到机会说来就来。由于开发区鼓励所有的干部利用手中的资源进行招商引资,易发久也就借机下了海。那时政府给了他一块地,他又找到了几家投资方:一方来自香港,一方来自湖南,一方则是区里,再加上他自己作为最小的投资方,准备在这块土地上盖一座23层高的大厦。
按照当时的运作分成比例,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事成后易发久的公司能分到一两千万元,而且顶多只要两三年的时间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面对唾手可得的成功,易发久踌躇满志。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3年国家进行了宏观调控,内地资金开始冻结;1994年境外资金也打不进来了,项目一下子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到1994年年底的时候,整个项目由于缺乏资金已经难以开展。首期投入了2000多万元的项目便停在了那里,23层的宏伟蓝图也只刚刚建起了2层。随后银行及所有债主开始追债,易发久只得变卖财产进行还债。
这次变故对易发久是个很大的打击,本来能赚一两千万的项目,不但一分钱没拿到,反倒欠了银行和朋友一大笔钱。到1995年年底的时候,他感到这种状况不能再持续下去了,根据当时现状他判断珠海的情况不会很快恢复起来,而自己要想东山再起,惟一的办法就是暂时离开珠海。
那时在他的心目中有四个地方可供选择:第一是北京,第二是广州,第三是深圳,第四是上海。前三个地方他都是很有条件去的,但最后他却偏偏选择了陌生的上海。
因为他觉得上海是一个商业运行比较规范的地方,是一个可以去做计划、并通过努力来完成自己原始积累的地方。加之当时上海浦东开发刚刚启动,他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必能开创出一番新天地 ,于是怀揣着借来的3000元人民币的易发久就这样奔赴了上海。
此时,极大的考验和挑战摆在了他的面前,因为上海对易发久来说是一个未知数,他需要一切重头再来。
●第二次失败:由打工者变为投资者的梦想破灭
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身无分文,想打天下谈何容易。为了能早日还清欠款,易发久下定决心,不能靠打工拿工资过活。因为即使工资再多也还不起债务,这时的他已别无选择,只有重新开始创业。
重新创业需要投资,但当时易发久已身无分文。怎么办﹖想来想去,他觉得只能选择从智力投资的项目开始做起。好在珠海作为经济特区,有很多新的策划理念, 对易发久有很大的熏陶,他认为这也许是自己创业的突破口。
刚开始他找到一家卖打折优惠卡的公司,提出自己不投资、仅靠自己的营销方法去运作,并要求占到25%的智力股。公司的老板考虑到这么做也没有什么风险,便同意了他的条件。从那开始,易发久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此他想了很多促进销售的方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结果不出两个月的时间,易发久就卖出了300张卡。后来他才了解到,这家公司整整运作了七八个月的时间还没卖出这么多。这是他来公司取得的第一个成绩。为了拓展业务,易发久当时还招了一些业务人员。他利用晚上时间对业务员进行培训,总共给他们上了12堂课,把在珠海学到的先进方法介绍给他们,这也是他最开始给别人上课。
其实易发久最初接触成功学训练还是在珠海,当时他只是觉得这方面的知识很有用,但却从未想过把它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12堂的培训课一结束,业务人员们普遍反映课程对他们非常地实用,大家都很希望跟着易发久一起干。
于是易发久提出了合股创业的办法,最后他们总共筹集了6万块钱。有了这6万块钱,有了那几百张卡垫底,对于一个小公司而言,就有了第二次运作的基础,于是他们做了一系列的改造,准备大干一场。
易发久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把所有筹款收齐的那一天,那家公司的老板就把他找去谈话。开始时这位老板吞吞吐吐,谈了些不着边际的内容,直到后来他才切入到一个核心的问题 ,他对易发久说:"我们可不可以不谈股份,但我请你当总经理﹖"
易发久听完之后感到非常吃惊,于是他问:"你请我当总经理,准备一个月付给我多少 工资?"对方答道:"你说你想要多少钱?"
易发久说:"有一点我敢肯定,那就是你肯定养不起我,因为我已欠了很多钱,你给的工资再高也高不到足以让我去还债的地步。"所以易发久表示自己必须成为一个企业的投资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去赚更多的钱来还债。
为了说服对方,易发久还向对方表明了自己的价值,他说:"总经理,如果公司没有我的话,大概你只能赚到50万;如果这家公司有我的话你大概可以赚到500万。虽然你给 了我25%,可是你还有75%;虽然75%没有100%比例大,但是500万的75% 总比50万要多。"道理谁都懂,但那个公司的总经理却根本听不进去,于是合作不得不宣告结束。
●第三次失败:媒体经营计划流产了
到上海的第一次创业失败后不久,易发久又很快找到了另一位合作伙伴--某报社驻上海站记者。
这次合作意向的达成,还要得益于易发久来上海后最初结识的一批人。当时易发久初来乍到,为了能尽快融入上海本地的生活,他通过在《新闻报》万事通栏目上花50块钱登觅友广告的方式结识了一批人,其中就包括这位合伙伴。该人跟报社有一些合作关系,于是易发久与他在一起策划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共同的方案,即在这张报纸上买下一个版面,然后设立一个房地产专刊。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就把目标瞄准了做房地产商情因为当时上海的房 地产还处于刚刚起步的萌芽状态,加之易发久原先是搞房地产的,所以融入这一行非常容易 。
由于考虑到仅仅做商情还不够,于是他们又加入了会员制的内容,这样新项目就开始运作起来。这次的合作形式也与第一次基本相同,对方也不需要投入太多的钱,而由易发久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经营并占25%的股份。
这是易发久在上海的第二次白手起家的创业尝试。 可没想到,当易发久率领大家刚刚拉来8万元广告费时,历史又开始重演,于是这次合作也不得不到此为止。
●第四次失败:企业内训项目没能开展下去
到上海后的前两次创业都以失败而告终,工资没怎么拿到,更没有分到什么股份,当连生存都成为了问题时,易发久才深深地体会到"穷"是一种什么滋味。
记得有一次,他从一个地方坐公交车回住所,那时上海的公交车票是5角钱一站,可上车后易发久才发现当 时身上只剩下了5角钱,他只好坐了一站地就下车,然后步行十几站地、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到家。
而搬家的记忆在他的脑海中也同样挥之不去。从1996年到1997年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易发久在上海共换了11个住处。人家搬家一般都是越搬越好,可他每次都是为了找到一个更便宜甚至不要钱的地方。在最艰苦的日子里,他一日三餐只能靠吃方便面、菜馒头 来填饱肚子,生活的窘境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生活下去,易发久不得不到一家培训中心应聘晚上兼职讲课的工作。双方见面时他拿出以前给业务人员讲过的12次课程给对方看,对方让他试讲了一次,觉得不错,于是就给他定了一门课程。当时每小时30元,一晚上三个小时,这样每天晚上他就能拿到90元 ,生活上基本不成问题了。
现在回想起来,易发久还很怀念那段时光,他说:"当时我在那个地方工作了一年多,这一年对我来说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它使我能够在上海生活下来,更重要的是我由此得到很多的锻炼。"
尽管那时易发久挣钱不多,可他还是省下一点钱,然后用这些钱到外面去听一些更高层次的课程。记得有一次,他去听一位台湾讲师的课程,当时这个台湾人只讲了半天的时间就挣了5000元。这让易发久感到惊讶不已,上半天课就能拿到这么多钱,他想自己哪怕一天能拿到2000元也行啊。
后来,他居然把这个想法跟培训中心的老板说了,老板听后打量了他一番,对他说:" 你一天就想拿2000元,那是不可能的,永远都不可能。你知道我们这儿的校长一月才拿 2000元。" 后来老板可能觉得这话说得有些过头了,于是第二天又主动找到易发久,说:"这事不是不可能,只是说在这里不可能。"
虽说事情很快就过去了,易发久也并没有因此而萌生去意,但他感到以这个老板的思维方式,自己在这家培训中心不会有什么更大的发展。
真正促使易发久决定离职的原因是企业内训项目的开展。当时易发久敏锐地感觉到企业内训市场会非常好,并意识到这是个好机会,于是就把自己的想法对学校说了,学校也答应所有的内训项目给易发久10%的提成。
易发久便开始给企业发信,总共发出了几千封。那时的易发久还没有企业内训的经验,还不知道内训业务是有周期的。所以两个月下来一张订单都没有,只有80多家单位表示对此有意向。
校方看到效果不好,就把易发久找来,对他说:这样子下去恐怕不行,试也试过了,也没什么订单,干脆你把公司的名单提供给学校,学校帮你运作。易发久想,对方可能是怕自己不给名单,于是就把所有的记录都交给了学校的老板。
事实仿佛印证了易发久当初的想法,于是很快他便离开了这家培训中心,而就在他离开这家培训中心大约半年后,该中心就接到了10余个订单,这也证明了当初易发久的方法是正确的,只是他自己并没有等到"开花 结果"的那一天。
就这样,易发久遭到了他在上海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创业失败。
●第五次创业迎来成功
离开培训中心的第二个月,一家保险公司便来请易发久去给他们讲课,当时预定的讲课 费是2000元。原来,几个月之前,易发久常去人才招聘市场他不是去应聘而是借机去向企业人事部门推销自己的企业培训课程。在那里,他给某保险公司的一位姓徐的人事总监 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记下了他的联系方式。
没想到半年之后徐总监就给他打来电话,让他去公司面谈一下。见面之后徐总监告诉易发久,本来他想请香港的讲师来讲课,谁知对方突然有事来不了了,所以请易发久来帮他救场。
由于担心易发久讲砸了,徐总监一再告诫他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由于对课程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上课的那一天,易发久发挥得相当精彩,以至于课程一结束徐总监就上前握着他的手 说:"不错,不错"由于他的课程效果最后超出了对方的期望,所以该公司最后付给他2500元作为酬劳。
这是个重要的转折,因为从此他的讲课费便开始以千元来计算了。当初那家培训中心认为不可能的事,易发久在离开后的第二个月就实现了。更为重要的是,这次讲课使他开始走上了自由职业讲师之路。
那时当他将自己决定做一名自由职业讲师并计划在三年内成为百万富翁的想法告诉朋友们的时候,还曾遭到大家的冷嘲热讽,有的人摸着他的额头问他是不是在发高烧、说胡话,有的人干脆说他发神经了。对此易发久却并不介意,他就是这样一种性格,只要是自己认准了的目标,就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为了能拓展更多的客户,有一段时间,易发久每天上午都要在公用电话亭包下两部电话 --一部只管打出,一部等待回电。有时他一天要打上100来个电话,向企业推销自己的培训课程。由于经常去,以至看电话的老太太见到他就高兴地说财神来了。
到了下午,他则选定几个写字楼去"扫楼",即上门推销自己的课程。通过这样的方法,他也获得了不小的收获,有10多家公司请他去讲课。1998年,他开始利用一个朋友借给他的办公室并带着三个人进行实体运作,前后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就赚了10万块钱。
过年的时候他还利用这笔钱归还了珠海的部分欠款。而他的业务也由此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他先后成为了11 家培训企业、培训中心的签约讲师,这些单位都同时在推广他的课程。
到1999年的时候,他开始正式成立自己的公司,还给公司起名叫做砺志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用他自己的话说:"砺就是磨砺的砺,志就是意志的志,起这个名字跟我们企业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们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倡导积极,我们公司的核心理念就是:有梦就会实现!我们公司的使命就是倡导人们'做积极的人,走成功的路,创灿烂人生'。
在教课的同时易发久也不断地出去学习,这样他的课就越讲越好。公司的发展也非常快,到目前为止,他的公司已有员工50多人。也许对于其他性质的公司来说这样的规模还实在太小,但对于中国的咨询公司来说,这种规模已属于中等偏上了。
在2000年的时候, 易发久的公司还被国内一家知名的培训网站评为当年中国十大咨询培训机构。而易发久本人的讲课费也仅用了4年的时间,就从过去的30元一小时涨到后来的10000元一小时。
也许大家都很想探究:从欠下那么多钱到上海创业的屡战屡败,换了别人不去自杀也会变得意志消沉,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易发久仍能不断地去尝试并最终走向成功呢?其实,正是成功学的理念和方法给了易发久战胜自我的勇气和力量,他不仅是个成功学的传播者,同时更是成功学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在上海创业最低迷的时候,易发久始终提醒自己要注意两件事:第一就是自己的身体, 因为在他看来如果自己的身体垮了,还何谈创业;第二就是自己的意志力,如果意志力失去了,自己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也就垮掉了。
为了拥有强壮的身体和坚强的意志力,他开始用自己学到的和悟出的方法进行自我训练 。比如他强迫自己做俯卧撑,开始时每天增加一个,后来逐步做到每天增加两个,再后来每天能够增加到四个……在坚持了一年半以后,他每次可以做600个俯卧撑了,而且是早晚各一次。
通过这些训练,他的身体变得强壮了,这使他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去完成要做的事 。此外他还使用一些激励和调整自我的方法:比如每天出门前照镜子给自己以鼓励,按照影响力黄金表进行自我训练来改变思维习惯,订立并付诸实施三年成为百万富翁的目标计划等等。
易发久本人在揭示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这样告诉记者:当初在珠海,遭遇他一样情况的朋友多如牛毛,这些人有的在抱怨,有的在等待。可能他们觉得去一个新的地方去开拓会更难,毕竟这样做有很大的风险。
而他之所以能够迈出这一步,"积极"二字起了很大的作用。 《成功一定有方法》一书从头至尾字里行间渗透的最核心的思想也就是这两个字,他的整个培训中贯穿的东西也是在倡导要"积极"。
易发久说:"'积极'二字背后包括了积极的思考、积极的准备、积极的寻找方法、积极的行动,这个过程当中都是积极。我越研究成功学越发现成功的本质是一种哲学范畴,它是一种思考模式和生活模式。
你是积极地生活还是消极地生活,这有点像我们中国人讲的出世和入世,而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的观念更符合消极的思维方式。”
“不管你对成功如何定义, 积极处事对社会来说总是有价值的东西。积极不一定成功,但消极肯定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