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见教师们说这样一句话:恨铁不成钢。这是一句在校园生活中常见的评价话语,体现了教师们的一片苦心。对于这些存在数学学习障碍的学生,我们应该抱以何种心态、采取何种方法去帮助他们发展呢?以下,我就谈谈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点滴体会。
一、尊重差异,用心教育学生,为学困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发展情况各有差异。教育的现实也正是这样,我们面对的永远是一群发展不均衡的孩子。同一个孩子,也许他在这方面很优秀,在那方面却不行。在某一段时间很差劲,在另一段时间却有一定的进步。这就是个体差异,只要有人群,就存在差异。
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障碍,原因多种,有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有因为缺乏某些良好的性格特点的,也有在学习上缺乏坚强意志的。但不管何种原因,我们都应该冷静对待,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体验学生的心理,以宽容慈爱之心,在爱护学生的基础上教育学生。而不能采取讽刺、挖苦、谩骂,甚至体罚等简单粗暴的做法。那样的做法,很多学生将只能排在后面,而且很可能一直排在后面,并将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今天,我们处于教育者的位置上,就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捧给学生一颗爱心,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智慧和潜能,都会有成功的一刻。
二、认识差异,细心设计教学,为学困生创造循序渐进的成长步调。
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勤奋钻研、科学施教。教育活动有其客观规律,这个规律的核心便是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学至今,我深深体会到“备课需要备教材更需要备学生”的重要性。只有备好了学生才能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备好教材。如果我们偏重于备教材,学生的已有经验就会被忽视,教学会没有凭借;学生的差异不被认清,教学就会搞平均主义,就很有可能制造出许多的“学困生”。
接新班前我们进行交接,就是备学生。我们有时还在新课前与个别学生进行交谈,调查、分析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他们的不同思维方法,这些都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展开教学而防止差异。
针对学生的差异,我们应该对他们分类要求,这就将进一步指导我们如何设计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对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有的学生能够对同一问题提出多种不同的见解,但有的学生并不能达到相同的理解水平。有的学生可以不断延伸知识,但有的学生只能在一段时间里面掌握好单一的知识。这些都要求我们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1)学习方式的不同。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通过简单模仿举三反一的方法,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而基础好的学生应以创造性学习为主,启发举一反三,发散思维,让他们在质疑解惑中发展能力,培养能力。
(2)知识容量与深浅的不同,对基础差的学生依据教学大纲落实单一知识点,而对基础好的学生就对这一知识点经过横向联系。
(3)练习、作业的层次。
练习题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同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如何让优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让他们都能吃得好。
我在平时除布置基本作业之外,还鼓励学生做些弹性作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作业,这样的做法逐步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针对差异,客观评价学生,为学困生创造不断提高的发展目标。
既然学生本身是有差异的,我们的评价也就应该是有差异的。对学生作出的评价应该是客观公正的,更应该是对其发展有促进的。
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快,取得优秀的成绩较容易;有的学生反应慢,易遗忘,或许花了很大的力气只获得点滴的进步。在肯定他们各自进步的同时,我们需要对后者给予更多的鼓励,表扬他所具有的毅力,维护他的自信心。这样的他不仅会感到成功的喜悦,更会以同样的甚至是更积极的主动性去学习。
教学中,我们常发现一些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不稳定的时候,这时,我们不应该轻易地给学生打“不及格”,我们要认识到个体在不同时期是有差异的。我尝试在学生中实行“可重考制度”。只要学生对本学期内任何一次考试成绩感到不满意,均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申请重考。一时失常的学生通过再次认真考试,有了满意的成绩;接受慢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有了进步,使他们相信“我也能行”。
直木做梁,曲木做犁。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差异,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并给予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鼓励,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