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他的智力,特别是其中的思维力积极活动的过程,智力活动上的某些缺点或弱点可能成为他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现象.
(1)日常概念的干扰.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日常概念,如果与数学中的有关的科学概念不完全一致或完全不一致,那么就可能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产生干扰,形成心理上的障碍.例如,儿童头脑中关于“斜线”、“垂直线”等日常概念与数学中的科学概念是很不一致的.教师应该引导儿童通过比较揭示两者的区别,以促进儿童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这种心理障碍的产生,还由于人们用来标志概念的语词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既对应的又不对应的,同一个语词常常可以标志不同的概念,而同一个概念又常常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标志.例如“扩大”和“增加”两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同义的,但在小学数学中却是异义的,“扩大”一词有其特定的含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十分注意这些情况,以免儿童产生混淆,造成困难.
(2)已有“认知结构”的阻碍.儿童在学习并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相应的数学的认知结构.而儿童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既可能成为下一步学习的有利因素,也可能成为下一步学习的心理障碍.例如,儿童在学习百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时,形成一种既可以从低位起加减,也可以从高位起加减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对于学习进位、退位的多位数加减法,常常会使儿童产生困难.教师必须调整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帮助儿童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使之适应新知识的学习.在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经常地,不断地调整和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消除原有认知结构的阻碍作用.这是数学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3)习惯性思维的影响.所谓习惯性思维,就是人们常常爱用同一种习惯了的思路或固定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同一类问题.习惯性思维几乎是人皆有之,可以说是一种常见现象.但是这种思维一旦变成固定不变的“老套套”、“老框框”,就会束缚人的思维,使人发现不了新的问题,想不到新的解决方法,成为学习、创造的心理障碍.
习惯性思维的形成有种种原因.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法不当,不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就会使儿童形成一种刻板的、固定的思维方式.例如要儿童记住,凡是“一共”就是“加法”,凡是“还剩”就是“减法”,实际上儿童掌握了此类“诀窍”后对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力是极为不利的.
(4)概括水平的不适应.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概括性很强,即使小学的数学课也要求儿童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儿童概括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概括水平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即:①直观形象水平.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根据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来作概括的.②形象抽象水平.这个阶段,儿童对事物的概括虽然还包含一些外部的,非本质的特征,但是内部的,本质的特征正在逐步增加.③本质抽象水平.这个阶段,儿童能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抽象、概括,这是儿童概括水平发展的基本趋势.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与儿童的这种发展趋势,就其总的方面来说,基本上是适应的.但是部分儿童的概括水平可能与教学要求并不适应,甚至是很不适应,那就必然成为他们学习的心理障碍.例如有些儿童在学习分数时,常常固执地认为1/2不一定大于1/3,他们的理由是一个西瓜的1/3总比一只梨子的1/2大得多,这种现象的产生,正是由于他们的概括能力仍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或形象抽象水平上,而还没有达到本质抽象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