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世仁是台湾罕见的儒商,不但事业成功,还手不释卷,他50岁后写了近20本著作,将他的成功经验及理念分享给下一代。他50岁之后不做生意人,投入更多文化事业,「取之社会,用之于社会」,转向文化、公益事务、写书、演讲、帮助穷人、观察趋势。今年才五十五岁的他,生命消逝的时点实在来得太早,但是他的生命丰富动人、发光发亮却是不争的事实。 今年寒假阅读温世仁先生所写的『教育的未来』一书,提供了我们新思维,新思考、新方向。 「有一个学生英文考了八十分,数学只考五十分,结果他的父母帮他请了一个数学家教,每天帮他补数学,把他补成一个每一科都考得差不多的平凡人。我们若换个角度来想,其实应该帮他找来英文家教,把他的英文补成一百分,未来说不定会因此产生一个英文高手。」这是个颇值得深思的问题,今日升学掛帅,知识第一,哪科不好就补哪科,是普遍认为正常的手段,但,是否因而打造出一群通材?或甚至庸材? 欧美国家的学校没有所谓官定课本,学生到学校求取知识,学校的任务就是把他们教会,而非把课本教完。我们却因「教材主义」的影响,在教学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学校应该是培养学生一般能力,包括心智能力思考能力,简言之就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地方。」 「稻米播种于早春,树的种子播种于初秋,一颗种子要依它的属性、条件栽种于适宜的时机与正确的土地上,才会成长茁壮成为一棵大树」,一个学子也要依他的性向、爱好、专长和特性,因材而施教,因人而选择各项的学习,才能发挥本能,出类拔萃。教育的本质是教导孩子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并非要每个人成为什么专家,只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总是打败「行行出状元」,崇尚IQ而忽略了EQ,著重于主宰知识、记忆的左脑开发,却疏忽提高右脑教育,也就是「爱的教育」、「心的教育」。今日社会变得功利,犯罪率节节升高,理智与情感的不协调,应是教育偏差的结果。 针对教育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有何种思维与行动,教师与父母的角色又该有如何不同的面貌?值得深思。 未来的教师:未来的老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廉价劳工,未来好老师的定义是,能帮助学生于电脑网路教育的课程导引、生活生涯辅导、创意和潜能的开发,由过去的主导教学,转变为辅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角色。所以由其中小学老师的角色应是「传道、解惑」更重于「授业」。 未来的父母:未来的父母在教育的角色上,要慢慢从屋顶,也就是遮风避雨的保护角色,转变为土壤,也就是培育孩子能力的辅助角色,从屋顶保护的心态调整为提供土壤的心态,使自己既有的能力、条件成为培育孩子的沃土,由他自由自在的在沃土上成长茁壮,以及体认孩子其实并不脆弱,小孩和父母都要学习独立。 「教育的未来」一书,阐述了多元化的学习面貌,以科学的方法发掘出教育可能的未来,更重要的是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这是使科技发挥最大的效能的基本要件,关心教育的朋友、父母,都值得详读该书,并且反省过去和现在的教育,深思未来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