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元记忆的理论框架
随元认知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学家们开始对元认知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就包括元记忆。对元记忆的研究始于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对元记忆的界说,将元记忆称为个体的关于记忆过程的不同方面的知识,包括信息编码和提取等方面的知识。他认为个体对自己记忆的功能、局限性、困难、所使用的策略以及运用策略之后的情感状态等的了解程度就代表了他的元记忆水平。
元记忆是元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我们可从有关元认知的理论结构得出启示来探讨元记忆的理论框架。
Hacker曾对众多的元认知各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类。首先,是元认知监测,考察人们如何准确的监测自己的知识和加工过程。其次,是元认知控制,为应对变化了的记忆情景而对自己的记忆过程进行的控制。最后,倾向于将认知监测与认知控制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即监测思维过程中可用的信息,再用这些信息来控制随后的认知过程。
Wilson用访谈法研究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得出了元认知的理论特性,以及学生解数学问题时所应用的元认知行为的经验结果。结果表明元认知的功能为:元认知意识,元认知评价,元认知控制。
我认为元记忆应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第一 .元记忆知识:包括个体元记忆知识——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组织或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判断;任务元记忆知识——体现在学生对任务的难度、性质的认识,决定了他在该任务上分配的精力、时间的多少;策略元记忆知识——体现在策略使用者知道何时何地,怎样以及为什么使用这些策略;
第二 .元记忆监控:包括元水平的监测和元水平的控制(易晓明,韩凯,1999)。“监测”是指人对自身记忆的认知和评价,在记忆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EOL(easy of learning ),JOL(judgement of learning),FOK(feeling of knowing ),CL(confidence level in retrieved answer)等;“控制”是指元水平对客体水平记忆加工过程的启动、终止,记忆时间的分配以及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等等。
第三. 元记忆体验:即与记忆有关的情绪、情感状态。不仅包括对“知”的体验,而且包括对“不知”的体验。
以上只是一假定的结构模型,要对此假定进行验证,我们可沿用Wilson的方法。具体的是编制一些“元记忆行为卡片”,每张卡片反映元记忆知识、元记忆监测与控制、元记忆体验这三方面其中一方面的内容,在被试完成记忆测验任务之后,让他们根据卡片上所提示的内容对自己进行记忆时的思维步骤进行排序,在这里如果被试认为某张卡片的内容,自己在进行记忆时并没有这一步,可抛掉不用,而后对此经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 训练元记忆的主要方法
杜晓新(1992)研究发现元记忆能力的发展水平主要受教育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儿童进行元记忆方面的训练,以便提高学生的记忆成绩。刘电芝(1997)曾对训练元认知的主要方法进行总结,对训练元记忆也同样适用。
1. 自我提问法:就是在元记忆训练中,通过提供一系列供学生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表单,不断地促进学生自我反省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自我提问法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最初可追溯到美国数学家Polya(1957),他提出了启发式自我提问法,最初应用于解决数学问题,提出了四步法来解决问题:一是理解问题,二是设计解题方案,三是执行解题方案,四是检查所得结果。
2. 相互提问法:即将学生每两人分为一组,给每个学生一份类似于上述自我提问的表单,要求学生在尝试对记忆材料进行记忆的同时根据提问表单相互提问并作出回答以帮助记忆。研究表明,相互提问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竞争,发展元记忆。
3. 知识传授法:是不同于以上训练的另一种方法。它主要是通过传授记忆理论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关于元记忆的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元记忆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自觉地将元记忆运用于学习中,生成适当的记忆策略,提高记忆效果。
三 .元记忆研究展望
1. 研究材料及研究结论推广应用的新视角:
用不同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且结论的可推广性与可适用性也受到所用实验材料的限制。元记忆的研究大多用图片、数字为实验材料,张承芬,赵海,付宗国(2000年)曾对学习困难儿童和非学习困难儿童元记忆特点进行的比较研究中就运用了图片和数字做实验材料;也有用汉字做记忆材料的,但他们对汉字的考查是集中在被试是否记住了刚刚学习过了这些词,如对被试进行FOK的提问。
为了更好地将元记忆的研究引入应用领域,使其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我认为可将元记忆的有关技能技巧引入到小学低年级儿童学习汉字中去。我们在传统的汉字学习教学中,大多老师均要求学生“将刚学过的汉字写一行”,这只是机械记忆;我们也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将易混的词单拎出来加以对比记忆,用不同颜色的笔写出易丢落的部分,这其中就已经涉及了一些元记忆的东西。我认为,可以编制一套这样的汉字学习系统——编制一个适用于记忆汉字的元记忆自我提问的训练单,在训练单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汉字的记忆,将每个汉字易写错、易丢落的部分在自我提问的训练表单中突出出来,如:“注意这个汉字易丢掉哪一笔”。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习惯。元记忆的技能达到自动化之后,如果所需记忆的内容难度较大,这种无意识的自动化状态就会重新回到意识的状态中来。具体的学习系统可用FLASH动画将汉字有特点的部分以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配以声音提示(即自我提问训练表单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训练,经过多次训练,学生习得这一技能之后,不仅会提高记忆效率,而且会使孩子愿意学习。
2 .元记忆的可塑性与人格特点的关系
刘耀中、郭力平(2000年)考察了元记忆监测和人格特征的相互关系,得出结论人格内外向特点和情绪稳定性特点直接制约着元记忆监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他们认为元记忆能力的度量与开发应充分考虑人格因素的影响。
通俗的讲元认知就是反省认知,作为其的重要组成部分,元记忆就是对自己记忆状态的认知。抑郁质气质类型的人内心体验比较深刻,也就是说他更善于内省,这就为元认知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同样内向型人格特点的人也具有这样的优势。
3 .元记忆与归因
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归因与元认知的关系:现归因理论中盛行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对成败的归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个人的能力、个人的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又按照内外源、稳定性、控制性三个纬度对这四个原因进行了向度分析,认为“能力”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努力”是内在的—不稳定的—可控因素;“任务难度”是外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因素;“运气”是外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引导学生对学业成绩进行恰当的归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期望和学习兴趣,从非智力因素方面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但我们也可看到,这种归因似乎停留在了一种表层的东西,无法从实质上对学生的学习给与指导。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记忆任务。比如偏文科的知识总要用到记忆。我们可将元记忆与学业成绩的归因结合起来运用,例如对学习成功,不是笼统地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记忆能力,而是考虑到底是自己记忆能力的哪一方面使得自己成功。如:是所使用的哪一种记忆策略在此种情况下有效,从而促成了考试的成功。再比如:光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或记忆任务太难,这对记忆效果的改进丝毫没有作用。我们所关注的归因研究,不应是为了归因而归因,而是为了使得恰当的归因之后能改善我们当前的状态。背英语单词时,如果我们有了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的元记忆知识,我们就可监控自己经常改变背诵单词的起始位置,从而使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应教给学生时时地监控自己的学习效率、监控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所使用的策略是否有效等等。我认为训练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归因,将归因理论与元记忆方面的知识的适当结合将更能促进记忆效果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Flavell, J.H. (1979).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qui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4, 906-911.
2 G. Polya, “How to Solve it”,2nd ed.Prinston University Press,1957
3 Hacker,D.J(1998).Definitionsand Empirical Fundations.In D.J.Hacker,J.Dunlosky, &A.C.Graesser(Eds.),Metacognition in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p1-23).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4 Wilson, J. (1999) Defining Metacognition: A Step Towards Recognising Metacognition as a Worthwhile Part of the Curriculu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ARE Conference, Published on the AARE website and the AEI (Australian Education Index) Melbourne.
5 .杜晓新. 15-17岁少年元记忆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1992年第4期p17-23
6 .刘电芝.元认知学习策略——学习策略(七).学科教育.1997年 第7期 p45-48
7. 刘耀中,郭力平.元记忆监测与人格特征相互关系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2000年,第23卷,第1期 p20-23
8.吴振云,孙长华,吴志平,许淑莲. 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元记忆与记忆能力关系的比较研究. 心理学报,1995年,第21卷第3期p302-309
9 .易晓明,韩凯. 元记忆监测与记忆成绩关系的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 1999年
第22卷,第1期p47-49
10.张承芬,赵海,付宗国. 学习困难儿童和非学习困难儿童元记忆特点的对比研究.心理科学,2000年,第23卷,第4期,p421-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