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J.Sternberg)继其三元智力理论之后提出的成功智力理论,受到了我国心理学界与教育界的关注。他的大著《成功智力》已在我国翻译出版(吴国宏、钱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还发表了多篇由我国学者撰写的评介文章。我也想就成功智力问题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不妥之处,尚乞指正。
一、成功智力的基本涵义
什么是成功智力,它包含哪些基本成分?关于这个问题,斯腾伯格在《成功智力》一书中集中地讲了两段精炼而透彻的话:
成功智力的三个方面是彼此联系的。分析性的思维用来解决问题和判断思维成果的质量;创造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思想;实践的能力则可在日常生活中将思想及其分析的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使用。
成功智力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运用成功智力的三个方面,要比仅仅是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来得更为紧要。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不仅具备这些能力,而且还会思考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有效地使用这些能力。
这两段话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呢?
第一,它告诉我们,成功智力是由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与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组成的。
第二,成功智力的这三个方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功能各有千秋:分析性智力在于发现好的解决办法,它包括确认问题所在,明确定义问题,形成问题解决策略,准确表征问题信息,考虑资源分配,进行监督与评估;创造性智力在于找对问题;实践性智力在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第三,据斯腾伯格说:“成功智力才是对现实生活真正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成功智力是用以达成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但要使它真能发挥出此种作用,必须具备这么两个条件:一是成功智力构成的三个方面必须协调和平衡;二是主体必须善于在什么时候并以何种方式来使用这三个方面的智力。就是说,成功智力不是其所包含的三种智力的机械结合,而是三者的有机统一并高度发挥作用的结果。
成功智力是基于如下几点而提出的,这几点对我们思考智力问题很有启示价值。
首先,反对以IQ为表征的传统智力理论。斯腾伯格认为,求取IQ的智力测验只是测量了智力的一小部分,即分析性智力中的学业智力,而智力的大部分领域如分析性智力的一部分,以及创造性智力与实践性智力都未涉及。这种学业智力只是在知识学习中有一定的作用,斯腾伯格把它称为“呆滞的智力”,而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却难以派上用场。不少在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步入社会后往往没有做出什么出色的成绩,其原因盖乎在此。所以,斯腾伯格便在反对传统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成功智力理论。
其次,智力多元化的理念。在斯腾伯格看来,传统的智力理论,无论是心理计量学的还是信息加工学的都是单一化的智力理论。它只是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或其中的一个部分来考察,自然就难以多方面地揭示智力的真谛。其实,智力是十分复杂和多层面的,必须持智力多元化的理念,才有可能“对智力进行清晰完整的描述”,才能避免由“基于结构还是基于过程的单一智力理论”进行测量与测评所产生的偏颇。正是从这种理念出发,他于1985年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用以修正与扩充其成分理论,包括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与成分亚理论。十多年后,他又进一步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在吸取传统智力理论的优点而保留分析性智力外,增加了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以便“涵盖整个智力的范围”。
最后,智力可变性的观点。斯腾伯格认为,传统智力理论企图使人们相信,智力是与生俱来而不可改变的,IQ也稳固而难以提高。其实,“智力部分来自遗传,部分源于环境”,社会文化与人的经验对智力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智力是可以修正的。人并不总是固着于一定量的智力。相反,你可以提高你的智力,当然你也可能减少它。成功智力尤其具有这种变化的可能。”
由于成功智力理论是基于上述三种理念而构建起来的,所以,它在智力理论方面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其中也有某些观点特别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吸取与借鉴。
二、成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成功智力传播到我国后,便有学者立即把它与非智力因素对立起来,认为有了成功智力,非智力因素便可不复存在,即使存在,也是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例如,《成功智力》的译者在其长篇《译者的话》中便写下了如下的一段话:
被传统智力测验视作“非智力因素”而不加以考虑的内容,如自我激励、坚持性、领导者的风范、敢冒风险、独立性等,斯腾伯格也认为对成功智力有重要的影响并进行了描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划分是针对学业智力而言的。换言之,有“呆滞”的智力还需要再有其他“非智力”的成分参与方能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功。对于成功智力而言,任何有助于实现理想、达到成功的因素皆在其涵盖之内,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非智力因素”。
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果真有如此的涵义吗?这回答是否定的。现仅就几点做些分析:
其一,成功智力不包含非智力因素。这从斯腾伯格关于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与实践性智力三者的性质与功能之描述和解释完全可以窥察出来。就是说,他仍是在认知、思维的范围内来考虑智力问题的,并未在非认知、情意的领域去寻找揭示智力真谛的有用之物。关于这一点,斯腾伯格自己也是承认的。如他在《成功智力》最后一章即第八章开始以总结的口吻说:“到现在为止,我所着重探讨的都是有关成功智力硬性的、认知的一面”。
其二,成功智力也不排斥非智力因素。斯腾伯格虽未明确地提出非智力因素并把它包含在成功智力之内,但他却考察了“具有成功智力的人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在第八章中,他概括并描述了20个“共同的特点”。在我看来,其中有18个特点都属于非智力因素。
这些“共同的特点”对成功智力有什么作用呢?斯腾伯格说得很明确:它们“反映在他们的个人品质和行为之中”,可以对成功智力“自我启动而避免自我破坏”。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缺少这些品质,就可能导致自我损坏和失败。相反,具有了这些品质,它们就会成为自发的启动者,并最终走向成功。”
其三,非智力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它始终与智力相对应。关于这一方面,又有几点值得分析:
1.按照心理学的二分法,人们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或心理因素,总可以一分为二,即认识(认知)或智力因素、意向(情意)或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说,在认识、智力之外,客观地存在着一大堆心理现象或心理因素,问题是用一个什么术语、概念来予以指称或概括,要把它们取消掉是不可能的。
2.无论讲的是什么智力,只要这智力不“吃掉”非智力因素,那么,非智力因素就始终是与智力相对应的。在我看来,无论是桑代克的特殊因素智力、斯皮尔曼的二因素智力、塞斯顿与凯勒的群因素智力、希莱辛与格德曼的二维结构智力、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智力、阜南的层次结构智力、卡特尔与何恩的形态智力,还是加德纳的多重智力、戴斯等的PASS论智力、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等,都没有包含非智力因素,所以非智力因素与上述各种涵义的智力都是相应的。如前所述,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也不包括非智力因素在内,所以非智力因素与成功智力也是相对应的;那种以为有了成功智力而必须取消非智力因素,恐怕是有悖于斯腾伯格之初衷的。
3.必须强调指出,智力就是智力,非智力就是非智力,二者是以对方为前提而存在的。借口非智力因素与智力有联系而剥夺非智力因素的生存权,则心理这朵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恩格斯语)必将会暗然失色,甚至会枯败凋零。例如,近几年来在我国传播的“情绪智力”这个概念,便是用智力“吃掉”非智力的典型一例。众所周知,智力就是智力,情绪(情感)属于非智力因素,它决不是智力的一分子。现在西方从“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观点出发,居然把两个虽有联系但性质相乖的概念硬要来个“拉郎配”,只能使情绪智力成为一个不伦不类的术语,而决不会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我以为,非智力因素取消论者应当引此以为戒。
三、成功智力与成功
从字面看,成功智力是有助于取得成功的智力;或者说,只要一个人具备了成功智力,就可以取得成功。那么,成功智力在人们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到底有多大作用呢?也就是说,是决定性的作用,还是“举足轻重”的作用?
先请看“决定性作用”的说法。如《成功智力》中译本的封一与封四是这样写的:
成功从这里开始人生的成功,既不靠IQ,也不靠EQ,而是取决于你的成功智力!
IQ不必180,EQ不必第一名,只要充分开发你的成功智力,并加以灵活运用,你就可以轻松坐拥成功!
成功人生需要成功智力每个人要达到生命中的重要目标,最需要的就是“成功智力”!而本书就是“成功智力”的操作手册,只要按下三个关键按钮: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及实践性智力,你就可以开始启动成功智力,为成功倒计时了!
上述三段话表明的是,一个人只要具备成功智力,“并加以灵活运用”,就一定“可以轻松坐拥成功”!一定可以有把握地“为成功倒计时”!成功从成功智力开始,成功“取决于你的成功智力”!
成功智力果真对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吗?让我们听听“成功智力”的首创者斯腾伯格说话的吧!
在本书中,我也会谈及有关呆滞智力的内容,但仅将其作为我称之为的成功智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功智力才是对现实生活真正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
本书向人们展示了在生活里获得成功的人士是如何运用创造和实践的能力去适应环境、选择环境和塑造环境,并最终取得成功的。
在现实世界中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凝固不变的智力,而是成功智力: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技能的平衡组合。
从上述三段话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斯腾伯格是十分强调成功智力对人生成功的巨大作用的,但却不是决定性作用。须知,“巨大作用”不排斥其它因素的或多或少的作用,但“决定性作用”却具有较强的排它性。在我看来,斯腾伯格对成功智力作用的看法虽然有些强调过分,但毕竟留有余地,让人们在肯定成功智力作用的同时,还可以也应当考虑其它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对人生成功的影响。
从理论上看,任何内涵的智力对成功的作用都有一定的限度,成功智力也自难例外。众所周知,影响人们成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两大系列,一是外因(用E表示),它又是形形色色的;一是内因,它至少又可划分为智力因素(I)与非智力因素(N)两个方面。这E、I、N是交互作用的,任何一个因素都要受另两个因素的制约,它决不能单独地起什么决定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里的“变化”二字改为“成功”,便完全可以解释取得成功的问题。即成功智力这个内因,只是成功的“根据”,且它还有整于外因这个“条件”的作用,怎么会对成功起决定性作用呢?
上述的这条成功原理,斯腾伯格也是首肯的。他在强调成功智力对成功的巨大作用时,也特别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这除掉他所列举的成功智力者具有的18条“共同的特点”外,他关于要消除成功智力三大障碍的主张更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1)成功智力的第一大障碍是“权威人物的负面期望”。具有成功智力的人要“无视负面期望”,“一旦认准前进的道路便一往无前”。(2)成功智力的第二大障碍是“我们自己无端地妄自菲薄”。对此,具有成功智力的人要“对自己的能力颇有信心”。(3)“成功智力得以实现的第三个障碍是缺少榜样”。为此,具有成功智力的人要“主动地寻找行为榜样”,并“能够将榜样给他的帮助发挥到极限”。很明显,这三点讨论的都是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决不是讨论的成功智力本身。
就事实来说,人的成功也不单纯取决于智力,即使是所谓的成功智力,而应当是由外部条件、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三位一体来共同决定的。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
关于成功取决于三因素的原理与事实,孟子讲的一段话对之做了较为精辟的分析与描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不能。”(《孟子·告子下》)没有外部条件的支撑(“天降大任”)、智能的发展(“曾益其所不能”)、非智力因素的磨炼(“苦其心志”云云),任何人都是难以酬其成功之志的!这可以说是一条铁的定律。那种关于成功智力决定成功的看法,不是对智力的自作多情,就是抹杀事实而虚构的天方夜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