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加工过程。阅读是从一种书面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儿童在阅读时,由于个体差异,面对同样的文字他们的心理活动是不同的。结合他们的特点,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指从一个发散源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个特点。要进行发散思维必须要勇于突破常规,想别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敢言。在阅读中培养孩子尤其是阅读障碍孩子的创造力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进行求异思维,关键在于正确的启发引导。有许多文章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许多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为了培养孩子的求异思维,会这样提问:如《赠汪伦》这首诗,在读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时对“踏歌”进行提问:“什么是踏歌?”“为什么踏歌?”“踏的是什么样的节拍,又是什么样的歌声?”如果学生对“节拍”和“歌声”一时回答不上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背景和课文中的插图去体会,会有很多说法。这样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得到了培养,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应当看到,对于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来说,如果阅读本身已经占用了他们多数的认知资源,同时再让他们进行发散思维会有些困难,因此家长应该在课堂之外,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个别化的求异思维训练。保证孩子在读懂或是听懂的情况下,进行发散思维。 具体来说,训练儿童阅读过程中的发散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文体相关性、内容相关性、语言风格相关性。 (1)文体相关性:比较好的阅读材料中会包括各种文体形式,比如:书信、童话、科学小品文、小小说、寓言故事、诗歌等。在学习了某一种文体形式后,孩子在心里会对行文的特点有一定的感觉,如果有针对性的让他们阅读相似的文体形式,并让其联想以前学习过的相同的文体形式,试探性地找出这些文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用孩子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孩子发现规律性和运用语言描述规律将有很大的启发。 (2)内容相关性:鼓励孩子根据阅读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想象。这种想象可以表现在不同的水平,也可以表现在不同的方面。首先可以从字词的角度展开联想,如在读到一个新词“漂亮”后,可以引导孩子这样展开联想——漂亮的同义词是什么?反义词?有没有跟这个词写法上比较像的词?引起什么样的感受?都用来形容什么人、事、物等;其次可以从事物相关性的角度展开联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