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这一个能力在小学整个所有年段中都是被语文老师重视并着力培养的一种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之所以重视朗读最重要的还是在于熟练的朗读直接印证学生对于所阅读文本的了解程度以及其理解的深度。但作为口头作业,很多家长是非常轻视的,有的甚至认为写在作业本上的“朗读课文第**课”这个作业就是等于没有作业,如果当天老师只布置了这个一个作业,那么就意味着孩子当天可以放羊了! 国际上许多研究阅读障碍矫正的专家们发现,朗读检测在认定一个人是否有阅读障碍方面,具有可分析性和较强的可信度的诊断性功能。 与智力测验相比,朗读测验的观察性更强,实施起来更加便利,它甚至是语言中最典型的直接检测阅读障碍的手段之一。朗读测验可以从朗读者的流畅性、速度、是否有感情等方面测量朗读者的朗读能力。朗读能力越强的人具备越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参考《学习困难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一书 在美国,较为常用的正式的标准化朗读测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测评: 第一个诊断维度是朗读的习惯,它包括以下诊断: (1)在朗读时是否摇头晃脑。 (2)朗读时是否读着读不知道读到何处。 (3)朗读时是否情绪紧张不安。 (4)朗读时是否用手指指着字读。 (5)学生是否不喜欢或不关心读书。 (6)学生读书时捧着书的距离是否太近或者太远。 (7)朗读时是否头部歪斜或者书本歪斜。 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幼儿园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整个年级)整个阶段的朗读是需要孩子用手指着字的。我们教师训练整个过程时,要求孩子们用手指指读。但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后半段逐步要求指读的速度加快一点,到了二年级上学期仍然可以指读,但指读的速度明显要求加快,类似扫读一样,手指划过文字的速度逐步加快。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就尽量要求孩子不要再指读了,但能力弱的孩子依然允许他们指读,但力求不要一直依赖这个方法。 第二个诊断维度是朗读的声音,它包括以下诊断: (1)朗读时声音过高或者过低。 (2)朗读时音色单调。 (3)声音强度过高或过低。 (4)能否清晰地发音。 第三个维度是朗读错误。它包括以下诊断: (1)朗读时添加字词、 (2)朗读时遗漏字词。 (3)朗读时重复字词。 (4)朗读时某些字词被另外的字词代替。 (5)朗读时经常进行自我纠正。 在我国的幼儿园阶段,实际上以教养目标为主,对于幼儿阶段就表现出来的阅读障碍是缺少重视的。我自己在幼儿园担任幼儿园教师3年的时间,那3年里,我曾经关注过一种类型的孩子,就是他们不能坐在小椅子上听教师讲故事或者讲象形字。当时,我所在的幼儿园采用台湾教学的一些理念,因为是私立幼儿园所以,老板非常重视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主推的课程有国学和远足两门课程,国学就是以象形字和三字经为教学内容的课程。我作为主讲教师,每周被安排到3次国学课程。但是在仅有15分钟一节课的课程时间里,有个叫“晨晨”的还有个叫“豆豆”的两位男孩子都无法坐定在小椅子上听讲并参与活动。尽管我们的识字活动并不是跟小学课堂一样要求必须要端正坐着听,但起码的规范也是要有的。但这两个孩子的听讲和朗读都是很令人头疼的,我们学了字音要求齐声朗读,但他们俩不仅不愿意看前面,也不愿意参与集体朗读活动。但他们并不是不认识这些字,在游戏角里,给生字宝宝找朋友的游戏(象形字和简化字配对)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够完成得比较理想。当时,这个现象就引发了我的注意。到今天看到这本书,我才认识到实际上不能参与朗读,朗读时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孩子也许早就告诉我们他们将来也许发生阅读障碍的可能性会很大。 小学阶段低年级段对于朗读的重视要高于小学中高年级,到了中高年级,孩子们心智成熟度提高了,有些孩子意识到了性别的差异,有了一些害羞的心理后,说话声音也会变弱了,不会像低年级时开朗了,所以到了中高年级的朗读要想再通过集体训练达到一个很理想的水平就相对较难。所以,朗读训练要从幼儿园中、大班开始,小学一、二年级的朗读作业也需要得到家长们的足够的重视。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于小学生的朗读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正确性、流利性、有感情。 正确朗读的要求是: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 流利朗读的要求是:不断读,不顿读,不读破句。 有感情的要求是:学生能够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做到感情自然流露,不矫揉造作。 注:唱读,就是唱歌一样的朗读,就是拖长声式的朗读,这是一种自信心不足和对于文字符号转化为语音符号的流畅度不够而造成的。也是一种不良的朗读习惯。 虽然有以上的大纲标准,但比较可惜的是,中国目前现阶段还没有具体的针对朗读所指定的评价标准。曾经一时兴盛的口语交际课程,也随着课时量被挤占而在语文课时中逐步萎缩直至消失了。一、二年级的听话说话内容原本直接出现在课本后词语表前面的,但是众多的老师都把“听话说话”这个教学内容上成了作文课(写作课)。我想,写的过程是源自于能说得出来,但是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的时间限制,导致我们无法完全彻底地贯彻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这一目标,因此,就需要家长在家中针对朗读这项重要的口头言语能力训练给予足够的重视! 了解了朗读检测在于判断孩子是否有阅读障碍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判断学生的阅读水平,通常采用哪些标准: 若朗读正确率为95%,理解率为90%,则该学生对该水平的阅读材料就达到了“独立性阅读水平”。 若朗读正确率为90%,理解正确率为75%,那么在该水平的阅读材料上,该学生处于“教学性阅读水平”,在此水平上的儿童虽不能独立地读懂材料,但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帮助,能读懂材料。 但学生的朗读准确率在25%以下,理解率不足50%时,该学生对于阅读材料就处于“受挫性阅读水平”,处于该水平的学生即使在教师的教学和帮助下,仍不能理解材料。 这里的理解率检测可以通过朗读过程中向学生提问或者事先准备好相关阅读材料的理解题目来进行检测。 教给家长一个小技巧:在孩子朗读某个阅读材料前,家长最好事先了解一下要让孩子阅读的材料,在心里大概预设一些问题,在和孩子一起亲子共读的时候,最好能提几个您事先思考过的问题让孩子思考着阅读。边读边思考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既能够引领孩子的思路不脱离文本而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又能够通过孩子对于问题的解答来检测他们的阅读效果。当然如果孩子能力胜任,也可以在亲子共读后,由孩子提问给家长,由家长做解答。这个过程更加考验孩子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对文字内部意义的把控能力,如果ta能够提出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那么就意味着孩子已经深入文本了,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阅读。也是我们所期待的结局了! 阅读障碍是一个问题,但不是像身体残疾那样令人感觉可怕的问题。这个问题也不是智力障碍,也不值得家长们惊慌。但这还确实是个问题,是个不容忽视和小觑的问题,如果我们因不了解而任由其发展,最终可能造成的就是学习障碍或者是学业障碍的大问题了! 在发现问题的道路上,教师和家长的角色同样重要;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的认真负责,更需要的就是家长们的耐心和坚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帮助到孩子们! 日行一善,日读一书,善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