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智力开发 学习障碍矫治 培训班 脑产品 合作单位 头脑风暴  
走进脑学堂 企业员工辅助计划(EAP) 脑科学与抑郁症 另类天才

脑学堂新闻

脑网测试

名称:

密码:
 产品搜索      类别:
关键字:
当前位置: 首 页 >> 智力开发 >> 信息内容
 
  做家务是最好的早教
    现在市面上有五花八门的早教班,名目繁多且价格不菲。
  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大多会跟风选择给孩子报1-2个早教班,不过说到为什么要报早教班,可能连家长自己也说不清。
  (关于到底要不要给孩子上早教的问题,之前我写过一篇,《那么贵的早教班要给孩子报吗?看完这个你就懂了》 很详细地进行了阐述。感兴趣的亲,可以去找来看下。
  想要让孩子在适当的月龄里获得相应的训练,其实不用去早教,在家也可以做到。那就是——做家务。
  也许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让孩子做家务就是有这么神奇的效果。
  那么孩子做家务到底有哪些好处呢?赶快来看下:
  丰富感官体验
  成年人的感官除了视觉之外,其他都退化了。
  但孩子不一样,0-6岁孩子,感官用得越多,输入大脑的信息越丰富,大脑里感官经验越多,对于将来智力成长,人格的构建越有好处。
  所以6岁以前,不能仅依靠视觉来给孩子输入信息。早教机构喜欢用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那只是视觉的刺激,孩子需要多方位视觉的输入。
  简单来说,感官信息输入得越多,孩子越聪明。
  
  举个例子:
  教孩子打鸡蛋,除了可以用眼睛看到鸡蛋的外观,形状,颜色之外,还可以摸到鸡蛋的外壳是硬硬的,蛋液是粘粘的,打鸡蛋的筷子是木头的,碗是玻璃的或陶瓷的。
  在打蛋的过程中,看到颜色的变化,听到声音,摸到重量……这一系列的过程就足以让孩子拥有许多感官经验的输入。
  同理,每一个家务劳动都需要孩子运用到每个感官。孩子对家务的参与程度越高,感官经验越丰富。
  所有感官经验的累积,包括颜色、大小、形状、气味等,对孩子将来3岁以后抽象概念学习有帮助。
  孩子家务做得越多,各种感官眼耳口鼻身意手运用参与得越多,大脑中信息越丰富,以后越聪明,将来会以经验此为基础上升到逻辑理性基础,对世界的分类驱辩越清楚,能参与到高等的行为中去。
  巩固语言基础
  现在小朋友都很会说,但问题是,他说的话他能不能将意思表达得准确清楚。或他听别人说话能否理解对方想要对他表达的意思。
  通过做家务的,孩子就能对于各种物品有更深入的认识。
  仍打鸡蛋为例,打过鸡蛋的小朋友就会对鸡蛋这个词更加了解。
  馒头、酵母,这样的词,做馒头的小朋友,对其理解肯定比没有做过馒头的小朋友深刻很多。
  
  看一个孩子的语言能力,不是看他能讲多少话,而是看他所讲的话,他自己的理解程度如何。所以个人不建议6岁以前的孩子参与演讲类的培训。
  6岁以前关注的不是孩子有多少语言技巧,而是孩子是否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理解的深度。
  小孩子的语言最重要的基础,来源于生活的体验,感官的经验。
  在做家务的过程中,爸爸妈妈还可以跟孩子聊天,比如把手帕折成长方形,搓肥皂,拧干,挂起来……
  经常做家务的孩子,语言基础就会非常好。
  有一些出生在农村的孩子,就是因为小时候做了很多家务,大脑变得很灵活,所以长大后学什么都会很快。
  培养秩序感
  小孩天生有秩序感,他们会把外在空间的秩序和时间的顺序,通过生活体验进行内化,成为自己内心的秩序感,并逐渐演化成以后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
  做家务有必须要讲究一定的秩序,比如洗衣服,要先泡衣服、搓泡泡,漂干净,拧干,晾起来……
  除了洗衣服,其他任何家务劳动都有空间的秩序和时间的顺序,只有通过自己体验才能理解。光用嘴巴告诉孩子是没有用的,要让孩子通过不断地练习会慢慢内化。
  
  在教孩子做家务的时候,家长也要做到多动手少动口,自己放慢动作让孩子看清楚。
  不用担心孩子做不好,即便一开始做不好,比如水倒到外面,打翻了水杯,这些都不要紧。孩子在重复的过程中会自我纠正,会慢慢做得最好。
  所有家务都需要练习,在此过程中孩子的秩序感会越来越好。
  建议是0-6岁孩子不要强迫他们做事情,要以兴趣为主引导他们。
  提高专注力
  专注力发展的前提,有智力目的,能够动手动脑,这几点做家务都完全吻合。
  家务劳动是最能帮助孩子发展专注力。
  只要有机会让孩子动手,他一定会表现专注,因为不专注就没办法完成一件家务,你只要在身边静静地陪伴就好。
  教会孩子独立、自信
  一个孩子如果凭借自己的能力走向独立,就一定会非常自信。
  自信也是一种能力,不是爸爸妈妈说几句“你真棒”就能夸出来的。只有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进行准确的评估,才能让孩子自信得更有底气。
  换句话讲,孩子如果有良好的语言能力,专注力,良好的动手能力,就一定会自信。
  最佳锻炼方式
  
  从开始的肢体粗大动作训练到后来的精细动作,再到手眼协调,家务几乎可以完成你对早教所有的想象。
  除此之外,家务还能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控制能力,在帮助你搬搬抬抬的同时,孩子还能进行力量训练,增强肌肉能力和手部控制能力。
  训练孩子身心合一
  宝宝1岁以后就可以开始教他绑纽扣,对齐打结,这是培养身体和心灵合二为一的最佳方式之一。
  这样的过程越多,孩子发展的越好,头脑对身体控制得越好。
  有些小朋友答非所问,有些成年人动作笨拙,大脑对身体没有掌控能力,没办法集中注意力,拖延、懒癌,这些都是因为身体和心智无法合二为一,活在当下。
  
  游乐园这样的设施,都是成年人创造出来的虚幻的世界,放到孩子的面前,孩子不会分真假只会全盘接受。
  所以在6岁之前,请务必给孩子真实的世界。6岁以后再让孩子区别真假虚幻和现实。
  这些通过做家务都可以完成,孩子可以一边做家务一边和现实连结。
  强化内在归属感和安全感
  每个人包括孩子,都是家庭的一份子。
  个人为家庭服务的同时,家庭也给个人带来安全感。
  孩子生活在家庭中,自然也会想为这个家庭尽力,想要做一个对家庭“有用”的人。
  
  通过做家务的劳动,孩子能对自我价值有准确的评估,以此来获得家庭的归属感,以及生活的安全感。
  培养责任感
  孩子会做家务,或者承担起家务都自然而然就会有责任感。
  在《六A的力量》这本书的第十三章,有一个例子,13岁的儿子每天上学前都要完成一项倒垃圾的家务,但有一天爸爸发现孩子忘记倒了,他二话不说就赶到学校,让儿子骑自行车回来把垃圾倒了。
  儿子当然不愿意,因为上课肯定会迟到,并且他也向爸爸保证一放学就回家倒垃圾。但爸爸仍是不同意。
  最终,当儿子骑车倒完垃圾再回到学校的时候,上课已经迟到半个小时了,于是被校长找去谈话。
  当校长得到他只是回家去完成每天早上倒垃圾的家务时,简直惊呆了!这位开明的校长没有责罚儿子,而是立刻打电话给爸爸感谢他为学校工作带来的帮助。
  从此儿子几乎再也没忘记过倒垃圾这件事。
  
  责任感从哪里来,就是从这些实实在在的家务中培养出来。
  我们80、90后从小都不怎么参与家务,也不承担家里的责任,事事处处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长大了,就显得没责任感。
  如果一个人经常性为家庭成员承担一些劳动,并视别人的需求为己任,这就是有责任感。
  传承并适应文化
  每个国家民族做家务有自己的方式,比如吃饭,中国人用筷子,国外用刀叉,在教孩子摆放餐具的同时,就顺便将一种文化植入到他的内心了。所以仅仅从家务的方式,就可以让一个人有文化归属感。
  比如只有亚洲人才会蹲着洗衣服、摘菜,这就是所谓的“亚洲蹲”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会做家务的孩子,即便将来身处不同的文化氛围之中,也能很快地通过家务同当地的文化、习俗进行连结,增加其适应性。
  陈妍妈妈说
  看完之后是不是觉得眼前一亮?
  原来让孩子做家务竟然有这么多的好处,不仅能让孩子在家上早教省下一大笔钱,最重要有了孩子的帮忙,妈妈就再也不用担心家里打扫不干净啦!
 
发 布 者:  admin 添 加 时 间:  2017/4/10 点 击 数: 816
 

中国脑网

中国脑网 17710588313
京ICP备19054895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珠市口大街金霖酒店300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