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智力开发 学习障碍矫治 培训班 脑产品 合作单位 头脑风暴  
走进脑学堂 企业员工辅助计划(EAP) 脑科学与抑郁症 另类天才

脑学堂新闻

脑网测试

名称:

密码:
 产品搜索      类别:
关键字:
当前位置: 首 页 >> 智力开发 >> 信息内容
 
  阅读中的跨文化障碍研究
  理解和解码是阅读的两大任务。在英语学习中影响阅读的元素是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语言技能和智力因素(思维能力)。掌握语音知识、词汇和语法有助于解码文字信号(Wang Lin 2004)。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对于一些既无词汇障碍又无语法障碍的句子或段落常常不知所云。其原因在于对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够。每一个社会文化的交流都拥有各自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风俗和生活方式。没有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读者就无法理解篇章的深层涵义。从一定意义上说,背景知识对理解的影响要大于语言知识(马博森,1995)。
一、文化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英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文化史和人类进化论学派的开创者泰勒(E.B.Tylor,1823-1917)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文化是人们所思、所想、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谓、所觉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不同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文化,也被文化所塑造。语言受其文化制约,同时也是文化载体。
阅读理解的每一个过程都涉及到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Anderson, 1997, 14:369)。 Phillips (1984) 指出:“成功地阅读任何段落取决于语言知识、认知技能、经验及世界知识的综合运用,无论这些知识是经验所得还是学到的,都极大地影响阅读理解过程。”成然,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语言因素很重要,只有借助文化知识的帮助,才能读懂字里行间,因为词的意思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如果学生不了解英语文化、历史、价值、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宗教和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理解篇章的真正含义。
二、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聚焦于语言形式(如语音、词汇和语法),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的作用。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化知识是相当广泛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可能会妨碍人们对语言的理解。例如:当美国总统里根继位后,一位美国人告诉他的一位中国朋友:“The united States has gone from peanuts to popcorn.”句法很简单,然而中国朋友却不明白句子的意思。美国人解释说前任美国总统JIM CARTER拥有一个大花生农场,而里根是个演员,人们在看电视的时候吃着苞米花。这位中国朋友才明白这句话的幽默。从这个例子,我们知道理解语言不仅依赖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理解,也依赖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英语阅读中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可以分为:
首先,历史文化。这是指国家某一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文化和社会遗产。在跨文化阅读中,我们常遇到由于不同历史文化引起的阅读障碍。如:It was a Herculean task but he manage to do it . 句中的Herculean task来源于希腊神话。Herculean是最有名的大力士,他曾被罚去完成12项极其艰巨的任务。由此,我们可以推测Herculean task是指“艰巨的任务”。
其次,宗教文化。这是指由国家宗教信仰形成的文化,包含不同国家的禁忌文化。孔子、道教和佛教是中国的三大教派,他们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而生活在欧洲的人却深深地受着基督教的影响。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人,管理着这个世界。由于宗教文化的不同,我们学生会发现下面的话很难理解。如:全国教材《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Why I teach 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ning to breath.要深刻了解这句话的内涵就应当了解《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故事。《圣经》上说:人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用黏土(clay)捏成一个泥人(clay figure),然后从其鼻孔中吹入“生命之气”,于是泥人开始呼吸(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 (当一名教师意味着创造的见证人,他目睹人体开始呼吸,开始了生命)。至此,上帝完成了造人的伟大工作(the creation of man )。在此句中,作者借上帝赋予人类生命之气来说明教师工作的神圣。
第三,地理(区)文化。这是指由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形成的文化。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岛国。由于受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英国常年吹温暖潮湿的西风,所以英语中西风给人的感觉总是温暖的、欢乐的。如:John Masefield 的“西风颂”:It’s a  warm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and April’s in west wind and daffofiles.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莺歌燕啼的春天。
第四,社会文化知识的差异。语言的存在和发展受社会的影响。社会现象和历史阶段的词汇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客观现实。这样的词汇会对读者产生迷惑。如:The United States has set up a loneliness industry.其中,loneliness industry是指美国福利事业的一部分,由于越来越多的子女不与父母住在一起,美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孤独老人,他们既无人照顾又生活困难,成为社会问题。因此,美国政府开办了一种为孤独老人服务的社会项目,名字叫loneliness industry。
三、与语言有关的文化障碍
“语言反映着国家的特征。它不仅包含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包含着生活的观点、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肖1997:159)这些反映在语言的不同方面:词汇、句子(俚语)和篇章(包括写作风格和修辞)。
(一)词汇方面
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英语词汇当然明显地、广泛地反映了文化差异。有些词在汉语里有对应的词,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来自不同文化的读者可能不会经历与文化有关的障碍;然而,也有许多词在另一种文化中找不到对应词,这种现象叫“词汇空缺”。同时,虽然我们找到了对应词,但是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导致语义不同,例如:peacock(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基本上是否定的,表示one making a proud or arrogant display of himself(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它不强调孔雀美丽的一面,而强调骄傲的一面,英语中有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proud as a peacock等用法。“麦当劳”(McDonald’s)的汉堡包(Hamburger)、苹果派(apple pie)在西方是“用来裹腹的廉价快餐”,多为旅游者和下层人士所用,而在中国却成了节假日受孩子们欢迎的上等食品。
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on meaning)上。
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作为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类似的称谓用词还很多,像grandfather, father-in-law,cousin等。再如:英语的“drugstore”与汉语中的“药店”不同,drugstore在美国除了出售药物之外,还可以卖食物、饮料等。英语中的“landlord”与汉语中“地主”的意义也大相径庭。 
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 ,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划上等号。
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应用“black tea”,英语中的“black coffee”在汉语则是“浓咖啡”,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中则是“strong tea”。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在英语中应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蘑菇)”,“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黑莓)”。
(二)句子
跨文化障碍不仅存在于丰富的词汇中,也存在于句子中(包括谚语和俚语)。虽然词的意思是一样的,但由词汇组成的句子表达不同意思。例如:The goal Keeper is the Achilles’heel in this team。其中,the Achilles’heel来源于古希腊神话。Achille 是古希腊传说中的一位杰出英雄,他在特洛伊战争中身经百战,屡建功勋。据说,他出生时也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孩子。母亲为了锻炼他坚强的意志,造就他一副刀枪不入的钢铁之躯,便倒提着他的身体放到环绕地狱的河--冥河中去浸泡。果然,经过浸泡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副钢筋铁骨,任何凶恶的敌人也不是他的对手。但是,他的一双脚后跟却因握在母亲的手里,始终没有浸泡到冥河之中。这样,他的脚后跟与普通人的一样,这也就成了这位英雄的致命弱点。后来,在一次战斗中,被他的仇敌射中了这只脚后跟。这位战功赫赫、所向无敌的英雄最终死于自身的这一致命弱点。这个短语,还有 the heel of Achille 这一变体,均作“致命的弱点”解。
Knock someone’s socks off 要pull掉别人的袜子还有些可能,但是要knock掉别人的袜子要该怎么做呢?当然是通过让他们惊奇兴奋并印象深刻喽!如:"You should see Tom’s new car! It’ll knock your socks off, it’s so amazing!"意思是Tom的车令人称奇! 
(三)篇章
篇章是文化现象的一个方面。汉英篇章有很多差异。首先,在英语中,篇章受思维模式的影响,在句子和段落之间有逻辑和连接关系,如:表达时间关系、比较、推理和总结;其次,语言形式(替换、省略和前照应)逻辑排列一起影响篇章结构。这三方面和汉语截然不同。如:Many years ago, there was an old woman ,she did not like children at all, but she loves cats. She had black cats and white cats. She had mother cats and baby cats, so the children all came to her house. They came to play with the cats. More and more cats came to the old woman’s house. Soon there were too many cats. The old man could not feed them all. Then she had an idea.” The children love my cats.” she thought. so she gave each child a cat. Then she was happy. And the children were happy and the cats were happy, too, because they each had a home.英语文章强调夸张,篇章的连接形式有:①重复关系。女人、孩子、猫;②首句关系。she, her–woman; they-children: they, them, cats. ③逻辑关系。but, so, then, and;中文强调并列,课文由意思连接。从修辞方面而言,英语和汉语有极大不同。如:英语中说“to live a dog’s life”;汉语中说“to live a pig’s life”。
四、跨文化障碍的根源
(一)思维模式
首先,线性思维和间接思维。讲英语的国家的人倾向于线性思维。他们直接表达思想,把句子的第一句作为主题句。然后,提供素材来支撑它;汉语思维倾向于间接思维,类似于体裁。习惯于首先描述外部环境,在最后指出主题句。篇章意思以某种有续的、逻辑直线的方式来连接。
其次,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英语强调逻辑思维,使用各种连接方法来完成语法形式;而汉语强调辩证思维,语言表达形式受意思左右,句子是松散的。
(二)价值观念
不同文化有不同价值观念。英汉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价值观念。这些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模式、道德和行为标准。
首先,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表示个人与群体间的关联程度。在个人主义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关联较松;个人应该决定自己的信仰和行为,他们对群体、团队和社区忠诚度低。这是西方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结果。反之,在中国的集体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倾向于形成一个凝聚力很强的整体。人们相信群体意志应该决定成员的信仰和行为。所以,丰富的语言词汇包含着前缀ego self : egoist, egocentric, egoism, self-made, self-respect, self-control等。
其次,独立与从属。独立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传统和独立精神影响着年轻一代。教育模式、社会法则、学校和家庭在各方面不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一般而言,18-21岁趋向于自己解决经济和情感上的难题。因为他们认为依赖父母是可耻的。交朋友、结婚和其他的个人事务是自己的事情,不需得到父母许可。同时,父母们也不干涉孩子的私事,包括婚姻、工作和爱好。在中国,老一辈总是告诉年轻一代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在做决策前,年轻一代总是问父母,总是依赖父母和别的亲戚得到机会,比如找个好工作。
五、消除障碍的一些方法
首先,提高阅读水平,掌握阅读技巧。语言知识是阅读的必需条件,它直接影响着阅读效果。学生不能理解篇章的字和句子,很难让他们利用信息和课文线索来理解整个篇章。好的阅读技巧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也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里获取信息。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各种不同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中正确地使用阅读技巧。
其次,建立和加强文化的敏感性。教师应尽可能选择著名作品或文学名著作为阅读材料,其精神文化是丰富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将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结合起来。提到西方节日时,可以适当地介绍节日渊源;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读更多的英语文化方面和历史方面的书籍,包括地理、地方志和风俗习惯等;鼓励学生发现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比较英汉两种文化,增强对英汉两种文化的敏感性。
再次,阅读和讨论。在Pre-reading(读前)阶段,一般是提出几个与所读文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形成一个信息包,同时激活学生思维,根据已知部分信息来猜测课文内容;在Reading(阅读中)阶段,教师要提出一到两个重要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激励学生分析、合成、概括不同的文化现象;在Post-reading(读后)阶段,比较两种文化的不同,提出一些主观性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并就文化问题进行思考;应鼓励学生尽量使用目标语,对英语文化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六、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对外交往、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人们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际。时代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也要努力学习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方面以及文学、历史,地理、地方条件和风俗习惯方面的知识,不断扩大我们的视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以便能消除跨文化理解和交流障碍,提高外语阅读能力。
 
发 布 者:  admin 添 加 时 间:  2018/8/5 点 击 数: 988
 

中国脑网

中国脑网 17710588313
京ICP备19054895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珠市口大街金霖酒店300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