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力开发 |
|
 |
|
|
|
|
|
|
|
|
解读失读症
|
|
|
失读症是一种即使接受良好教育以及拥有较高智商的人都无法幸免的阅读障碍症。患有这一病症的人通常在阅读、拼写及写作方面特别困难。
这种病症对学龄儿童的影响最大,美国就有约300万儿童因无法阅读而不得不接受特殊教育课程的帮助。除非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否则,看到其他学生不断进步将会使这些儿童的自信心严重受挫。更糟的是,他们可能还会遭到同伴的嘲笑和排斥。
自100多年前失读症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以来,其内在成因一直困扰着医生、老师、父母以及失读症患者本人。事实上,那些能够熟练阅读的人,往往将失读症归咎为懒惰或逆反心理。随着更多研究人员对这一病症的深入了解,人们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这并非是性格方面的毛病,而是脑部神经连接异于常人。但是,这并不是说失读症患者的大脑存在缺损。相关脑部扫描表明,失读症患者的大脑十分正常,甚至是超常的。实际上,这些人与常人相比,如果撇开其在阅读方面的困难,在其他方面似乎还有某种与众不同的优势。
出错的阅读“流水线”一个人要能熟练阅读,其实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人们可以通过模仿自然而然地学会说话,但阅读是必须要有人教授才能掌握的技能。语言学家们认为,大约10万年前,口头语言就已形成,而文字的历史则不会超过5000年。从进化的角度来说,这么短的时间还不足以使人脑进化形成专门负责阅读的区域。
人脑分成左右两个半球。一般来说,左脑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而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综合等功能。我们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如朗诵一首诗歌、抓住一个小球或是识别一个人的脸孔等,其实都需要在脑部一系列不同区域进行复杂的交互作用后才能完成。
而说到阅读,就以英语为例,大脑完成阅读行为必须经过这么几个环节:看到单词———把单词按音节分解成一个个有对应发音的字母组合———把单词再组装完整并译出意义。
以往,科学家们对于人脑的认识,主要是通过研究实施脑部手术或遭受脑部损伤的病人而获得的。后来,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人员探索人脑提供了一种更加简便和直接的方法。通常,利用这种技术观测到的脑部血液最充足的地方就是某一时刻脑部最为活跃的区域。
借助该技术,科学家们已经确定,大脑左侧的3个区域在阅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分别是左额下回、左脑后侧区、左枕颞区。根据其在阅读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专家们又分别将这3个区域形象地称为“音素产生器”、“词语分析器”以及“自动检测器”。它们就像一支合奏交响曲的管弦乐队那样,通过彼此间的合作共同完成阅读的过程。
科学家们发现,初学阅读的人一般比较倚重于“音素产生器”和“词语分析器”。随着阅读熟练程度的提高,其脑部的“自动检测器”部分会变得更加活跃并逐渐在3个关键的脑部区域中占据主导地位,使得阅读者最终达到流畅阅读的水平。
研究人员发现,一些拙于阅读的人,其实并非失读症患者。因为他们脑部与阅读有关的三大区域均很活跃。但是,这些区域与脑部记忆机制的连接要强于与语言中心的连接。也就是说,这些人似乎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对词语的死记硬背,而不是理解其含义上。
真正的失读症患者是因为大脑神经连接存在故障,使得他们很难激活“词语分析器”和“自动检测器”,这是两个对于阅读来说极为关键的脑部区域。以往一些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表明,失读症患者往往会通过过度激活“音素产生器”来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
随着人们对于人脑的了解不断深入,关于失读症的一些谜团已被解开,一些误解也得到了纠正。比如,以前人们认为,患失读症的孩子会把字写反,这是他们之所以阅读困难的根本原因。但这并不正确。几乎所有的儿童在初学写字时都会把字写反,尽管失读症患儿发生这种情况的次数会比正常儿童更多一些。还有,过去人们曾认为男孩比女孩更易患失读症。这种观点同样是错误的。男孩只是在受挫时往往会直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而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人还认为失读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得到改善。这是最具危险性的一种错误认识。许多孩子因此而延误了获得治疗的宝贵时机。美国特殊教育及康复机构的官员说,美国大多数有阅读障碍的孩子被确诊是在11岁至17岁之间,而这对治疗来说时间太晚了。 |
|
|
发 布 者: |
admin |
添 加 时 间: |
2018/9/27 |
点 击 数: |
1115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