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在报上读到一篇国际花絮,一名年仅2岁的英国小女孩乔治亚.布朗(Georgia Brown)智商(IQ)竟高达152,与英国物理学家霍金(Stephen Hawking)的水平相若。报道更指,布朗在一般小孩只懂吃、睡和玩的年纪,已晓得由1数到10、辨别颜色、评论戏剧忠奸角色,甚至会说一两句法语等等。
这类花边新闻本来看了便算,后来发现报道将事件愈说愈夸张,把那位小女孩愈捧愈高,便不得不仔细思考一下IQ的问题。
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心理学家发表了一则关于IQ的研究报告,指出长子或长女的IQ水平较其它兄弟姐妹高出3至4点。自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lfred Binet)公布其首个现代的智商测试后,西方社会随即掀起一阵的IQ热,至今一个世纪仍历久不衰。
时至今日,类似的研究报告仍不时发表,偶尔被发现高IQ的小童亦广受传媒追访。然而,人们对IQ的迷信随着十多年出现的EQ(情绪智能)和近年的AQ(逆境智商)而开始有所动摇。经过多年的研究,愈来愈多证据显示,个人IQ数值与将来成就的关系,未如想象般密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例子亦不罕见。另外,有部分科学家已经开始质疑人类的能力是否能被量化。
智商测试 以偏概全
虽然IQ的测试方法被一再改良,但始终无法解决基本假设带来的问题。人类的智力随年龄不断增长,最终达至一个稳定的数值。由于年龄愈大,学习时间愈长,接触事物愈多,将影响IQ测试的准确性,因此这类测试适宜在年纪较小时进行。
另外,由于成长步伐因人而异,2岁时智力领先群侪,亦难保往后不被追上。科学家强如爱因斯坦,若在2岁时接受IQ测试(但当时未有类似的测试),肯定被评为智力低于常人,因为这位大科学家在3岁前还不懂说话,他的母亲也正发愁应否把他送往特殊学校。
关于小女孩布朗的报道,还有好笑之处,人们把她的IQ数值与霍金和爱因斯坦等名人比较,并预言布朗将来的智力可超越两人。可能大众普遍认为,科学研究与科学家的能力关联,所以特别喜欢拿科学家的IQ来比较。不过,现时并没有证据显示霍金和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曾接受IQ测试。爱因斯坦童年时,IQ一词尚未面世,当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lfred Binet)在1905年发表首个量度IQ的方法时,爱因斯坦已出版其惊世之作“狭义相对论”。
霍金的好友、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安德鲁.史特明哥(Andrew Strominger)早年接受访问时曾表示,从未听闻霍金曾接受IQ测试。而且,史特明哥又指出,科学研究与IQ的关系其实不大,性格与后天的努力更具决定性,智力较常人高一点便可应付。另外,现时坊间流传关于名人的IQ数值,如前美国总统克林顿达168,而现任的布什只有不足90等,其实大都是臆测而已。
成就论人 事后孔明
对于名人的IQ数值,坊间流传的往往与事实不符,大都是根据他们的成就推论而出。所以大家便可以理解为何霍金的IQ排名总是屈居爱因斯坦之后,而其它重量级学者的排名更是无从稽考。
以近代的物理学发现而论,爱因斯坦英雄式地独创“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开创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之一(另一个为量子力学),成就的确无人能出其右。然而,这类重大发现除了基于创立者的个人能力,时机和许多偶发因素均不能被忽略。
美国科学历史学家汤马士.库恩(Thomas Kuhn)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里讨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发现时提到,这种开创性的理论能面世,前提是旧有理论框架已无法解释新观察到的事物。所以爱因斯坦与一众量子力学的创派宗师除智力和努力过人,更要庆幸生逢其时,科学的发展往往有瓶颈时期,一切基础研究未到突破阶段,实验仪器和手段也跟不上攻关需要,这时期即使有智商极高的发明家,也不可能创立新学说。
但当许多基础研究已有成熟的理论,实验设备和手段又大大提高,这是最易科研突破的黄金机会。政乱出良臣,国乱生良将,科学兴盛时期就出创新理论的科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