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智力开发 学习障碍矫治 培训班 脑产品 合作单位 头脑风暴  
走进脑学堂 企业员工辅助计划(EAP) 脑科学视频 另类天才

脑学堂新闻

脑网测试

名称:

密码:
培训班
 产品搜索      类别:
关键字:
当前位置: 首 页 >> 学习障碍矫治 >> 信息内容
 
  内隐记忆的历史与现状
  内隐记忆的历史与现状

一.内隐与外显:


通常我们将记忆分成两类: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外显记忆是指人们能够有意识回忆的记忆,它是传统记忆研究的主要对象。内隐记忆是指能够产生易化效果但又不为人们所意识的记忆,是当前记忆研究的潮流方向。

如何清晰地分离内隐和外显在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内隐和外显是否属于一个系统或者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内隐与无意识、外显与意识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是怎样的?

二.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


有关内隐记忆的研究发展为记忆的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技术,以及对问题和现象的新的选择。

内隐记忆研究常涉及一些记忆的间接测量技术,如:词汇判断、模糊词辨别、词干补笔、偏好判断、词汇联想等。我们可以使用技术间接的测定内隐记忆。因为在这些测试中被试往往会更多的使用之前看见过却没有意识到的词汇,或者对这些词汇更大的偏好。也即之前的呈现对之后的反应产生了无意识的影响。

现代的内隐记忆研究可以分成五个方面:节省学习、阈下刺激、无意识、重复启动以及对失忆症病人的研究。
    节省学习,即被试对先前材料学习会对后面材料的学习产生影响。重复的再学习可以节省学习所需要的时间。研究者认为对材料的节省既不是回忆,也不是再认。节省是一种完全内隐的行为。
    阈下刺激实验,即给予被试一个低于感觉阈限的刺激。研究表明:未达到阈限的刺激也能得到高知觉水平的加工,并对随后的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反应的偏好以及情感上的偏好。为达到低于阈限水平的效果,一些实验者采用了速示法,即刺激呈现时间少于1ms。另外一些实验者采用了双耳分听,通过设定追随耳减少了被试对于目标材料的知觉意识加工。
    无察觉下的学习和条件反射的建立。实验者给予被试一些未意识到的强化,使得被试形成新的条件反射。但这些强化是否真的未被意识到,在判断方法上存在争议。而人工语法的学习则被认为是一种对偶然性特征的无意识归纳。
    内隐研究的启动实验包括两种:直接启动和重复启动。重复启动实验表明:后继刺激对先前刺激的易化是一个函数。研究者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研究内隐与外显的分离。例如学习与测试的通道更换,即以听觉的方式学习、视觉的方式测试。但另外一些实验者也通过启动实验证明了启动与记忆的相似性。
    失忆症病人通常被认为是在将短时记忆转换成长时记忆时存在困难。在这些实验中,实验者要考虑病人的失忆症严重程度,设立控制组进行比较。轻度的失忆不影响内隐记忆,但重度失忆症患者内隐记忆和长时记忆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实验者让被试学习一些技能如:追随和镜像描画。虽然过后被试对实验没有记忆,但是通过测验可以测出学习的效果。

另外,关于内隐记忆研究的实验范式常见的有三种,包括:任务分离、过程分离以及记忆建模。

任务分离使用了不同的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并用这两种不同的任务区分两种不同的内部加工过程(内隐和外显)。因为任务分离过于依赖所使用的特定的记忆任务,所以在自身的实验设计上就存在一定的漏洞,即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相互污染问题。

针对任务分离的种种缺陷,20世纪90年代初 Jacoby 提出了过程分离(加工分离)技术。他设置了两种测验条件:包含条件(要求被试尽量使用他刚才看过的材料来进行补笔)和排除条件(要求被试尽量不要使用他刚才看过的材料进行补笔)。通过上述设置把意识控制成分和无意识影响成分区分开,避免了由于过分依赖任务而造成的污染问题,同时也克服了任务结果的同质性问题。但过程分离存在三个基本假设,针对这些这些前提假设很多人提出了异议,并进一步否认了这种实验方法的可行性。

虽然加工分离说的修正模型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任务分离分离出的意识和无意识加工成分的贡献均受到反应偏向的作用,尤其当包含与排除测试条件发生变化时,这种作用可能严重影响测量指标的精确性。于是,Buchner等(1995)在对意识性回忆、 熟悉性以及反应偏向的影响加以考虑的基础上,对任务分离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扩展模型(extended model)。

三.内隐记忆的研究历史:


内隐记忆的研究在历史上起步很晚,一直到17世纪才开始出现有关内隐记忆的描述。而在这之后的两个世纪则可以被称为是哲学家世纪,即很多的哲学家开始了对内隐记忆的研究和分析,包括Descartes,Leibnitz,Maine de Biran等。其中Maine de Biran提出了近似于现在的多重记忆系统的记忆划分,将记忆分成机械记忆(mecnanical)、情感记忆(sensitive)、表象记忆(representative)三种。【p.33】

19世纪中期其它学科的科学家开始介入了对内隐记忆的研究。他们从生理的、生物的角度出发系统研究了无意识的大脑活动(unconscious cerebration)和机能记忆(organic memory),包括:W.Carpenter,E.hering。而且他们两人都在试图将生理学和心理学整合在一起。【p.34】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关于内隐记忆的研究有了系统的和理论的进展。研究大致涉及五个领域:心灵研究、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哲学以及实验心理学。这一时期以Ebbinghaus对有关内隐记忆问题的研究而闻名。【p.35】

20世纪50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取代行为主义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记忆作为认知心理研究的核心内容也开始蓬勃发展。到六七十年代,内隐记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关于启动效应的研究和对深度遗忘症病人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是内隐记忆的研究的黄金期——或者至少说是这个黄金期的开端。传统的记忆研究和内隐记忆研究在记忆的研究中取得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内隐记忆的研究代表了记忆研究的最新动向。也即,人们在对外显记忆的编码、储存、提取有了大量的研究之后,开始将兴趣转向内隐记忆。

总结过去内隐记忆的历史研究有四个特点:①范围广,但理论深度不够;②方法论上的不精确限制了研究的深度;③关于记忆分离的认识和研究是不足的;④各领域研究者之间缺少沟通与合作。【p.36】而目前对内隐记忆的研究仍处于一个基于描述性概念的阶段,缺乏操作性的限定。另外术语的含混不清也同样是内隐记忆研究的一大障碍。

四.对研究的评价:


早期的内隐记忆研究是以实证观测为基础的,这种方法论上的不精确限制了人们对内隐记忆的认识以及研究上地深入。但过去的研究却是我们现在研究的基础。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新的工具,发展新的方法,发现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今天的研究虽然看似较于过去显得更加客观精确,但是却无法保证在很多年后不会成为一种不精确的测量。而今天看似正确的结论也会因为基于这些“粗劣”地实验测量而在未来显得不正确。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发展中的正确,一种向着更加精确、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地发展。

五.内隐记忆研究的价值:


首先内隐记忆的研究是对人类认识论的一种发展。研究使得我们可以更加正确的认识我们人类的记忆现象。更深入的了解大脑的运作过程和机理。

其次关于内隐记忆的研究可以应用于人的记忆康复。脑部器质性损害常引起患者记忆功能障碍已被人们所共知。但对记忆障碍尚未找到确实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虽然患者的外显记忆受到损害,但内隐记忆却常有所保留,这就为此类病人的记忆功能康复训练提供了基础。由于康复治疗需要他们对新刺激或新技能能够学习,或能够重新学习以前的被遗忘的信息和技能,因而任何残留的记忆能力对康复都有价值。

另外对于和内隐记忆相关的内隐学习的研究可以应用于教学当中。在外语学习中,将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设置成为内隐学习,不但可以减少学习的负担,而且可以使得记忆更加坚固。其中著名的就是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洛扎诺夫提出的“暗示教学法”。
 
发 布 者:  admin 添 加 时 间:  2006/6/15 点 击 数: 3086
 

中国脑网

中国脑网 17710588313
京ICP备19054895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珠市口大街金霖酒店3005室